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清代诗学研究(修订本) - 博雅撷英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清代诗学研究(修订本) 博雅撷英
ISBN:9787301339756 条码:9787301339756
作者: 张健 著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2-1 开本:32开
定价: ¥138.00  折扣价:¥131.10
折扣:0.95 节省了6.9元
字数: 686千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168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4-03-06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关系与诗学异同,阐述重要诗学家的理论体系及独特贡献,对清代诗学的历史与体系作了系统而新颖的论述。

作者简介:
张健
----------------------------
张健,澳门大学中国文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韩国庆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人。著有《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宋代文学论考》《知识与抒情:宋代诗学研究》《沧浪诗话校笺》《元代诗法校考》《清代诗学研究》等。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等。


章节目录:
目录











绪论 / 001



一 真伪、正变与雅俗:明清诗学的基本问题 / 001



二 明代诗学:两极对立 / 004



三 从对立到综合:清代诗学的道路 / 006







第一章 明清之际: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 010



一 诗歌的现实地位与儒家诗学政教传统的失落 / 010



二 经世精神与“尊经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的政治文化背景 / 017



三 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兴 / 025



四 关于正变与温厚和平问题讨论的现实政治意义 / 035



五 “ 以诗补史”:对明清之际诗歌思潮的历史价值的认定 / 050







第二章 情志为本与格调优先:云间、西泠派对七子派诗学价值系统的重建与调整 / 054



一 真伪与雅俗之间:明代诗学的内在问题 / 054



二 “ 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云间、西泠派对真、雅统一的追求 / 060



三 汉魏、盛唐、明诗:云间、西泠派确立的风雅正宗 / 085



四 格调拟古、姿色求变与英雄之美:云间、西泠派对汉魏、盛唐传统与六朝及晚唐传统的结合与统一 / 106







第三章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诗学 / 116



一 从格调优先到性情优先 / 116



二 “ 人其诗” 与“ 诗其人”:美本位与真本位 / 132



三 从崇正抑变到主变而存正:审美价值多元论的确立及对七子派诗学价值体系的抨击 / 139



四 铺陈排比与新的诗歌传统的建立 / 154







第四章 对汉魏、盛唐审美正统的突破: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 161



一 情与法并重,性情与学古并举:冯班兄弟对公安、竟陵派诗学与七子派诗学的综合 / 162



二 吴乔的“以意为主”与“诗中有人” / 169



三 比兴:诗歌的创作原则与诠释原则 / 181



四 李商隐诗歌的诠释革命与价值重估 / 199



五 功夫、文采与晚唐诗的再评价 / 203



六 晚唐诗歌热的兴起 / 212







第五章 性情与格调的融合:对云间派诗学的进一步展开与修正 / 219



一 云间派影响下的宗汉魏、盛唐之风 / 219



二 吴伟业站在七子派立场上对公安、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 222



三 陈祚明对七子派与竟陵派诗学的折中 / 227



四 吴淇的《六朝选诗定论》与他的宏观诗歌史论 / 242



五 施闰章、宋琬等对七子派主格调诗学与竟陵派主性情诗学的综合 / 247



六 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王士禛的早期诗学 / 257







第六章 主情与崇正:王夫之的诗学理论 / 278



一 王夫之诗学的极端内在性立场 / 279



二 王夫之诗学体现的是汉魏六朝审美精神,不是唐诗精神 / 297



三 诗乐同源:诗歌的时间性展开方式与音乐性精神 / 312



四 情景交融:诗歌的境界美 / 325



五 谢灵运:音乐美与境界美统一的典范 / 336



六 “跻己怀于古志”:王夫之的特殊的学古方式 / 338







第七章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对钱谦益一派诗学的继续展开 / 342



一 以作论之体评诗与叶燮诗学理论的所谓体系性特征 / 342



二 从对立到综合:叶燮对明代诗学两极对立的批判与超越 / 345



三 从崇正到主变 / 348



四 主变与理、事、情及才、胆、识、力的主客体理论 / 357



五 变而不失其正:变所不能逾越的界限 / 374







第八章 主真重变与清初的宋诗热 / 377



一 宋诗热的形成过程 / 378



二 宋诗的价值重估与唐宋传统的融合 / 391



三 尊唐主宋的论争与对宋诗热弊病的批判和矫正 / 401







第九章 对七子、虞山派诗学的继承与超越:王士禛的诗学 / 421



一 辨体与学古:对七子派及虞山派的继承与超越 / 422



二 神韵并非只是王、孟一派的审美特征 / 439



三 清远、古澹之为神韵:六朝精神与竟陵唾余 / 453



四 古澹闲远与沉着痛快:神韵并不排斥沉着痛快 / 458



五 神韵与兴象超逸之妙 / 466



六 兴会与根柢:神韵诗的创作状态 / 482



七 化境与悟境,功夫与境界 / 490







第十章 以杜为宗与“ 诗中有人”:与神韵说异趣的非主流诗学 / 497



一 朱彝尊:尊诗教、重学力的诗学 / 497



二 陈廷敬、庞垲:以杜甫为宗 / 507



三 赵执信对王士禛诗学的批评 / 513







第十一章 传统诗学体系的再修正与总结:沈德潜的诗学 / 531



一 吴中诗风的转变与诗坛尊唐风气的再盛 / 531



二 仰风雅以尊诗道:沈德潜儒家诗学的理想主义精神 / 535



三 从《古诗源》到《清诗别裁集》:沈德潜所确立的风雅正统 / 539



四 宗旨、体裁、音节、神韵:对性情、格调、神韵三说的综合 / 544



五 先审宗旨:性情优先 / 547



六 古诗之源:《风》诗正宗 / 561



七 唐诗传统:《雅》《颂》为尊 / 572



八 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与羚羊挂角、镜花水月:格调与神韵的统一 / 584







第十二章 沈德潜的同调者的诗学及纪昀对诗歌史的总结 / 591



一 田同之与赵文哲:对王士禛诗说的继承与发扬 / 591



二 虞山诗人的转向唐音 / 599



三 乔亿的诗说 / 603



四 李重华的音、象、意说 / 605



五 纪昀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总结 / 613







第十三章 从“ 非关学也” 到“ 以学为本”:浙派的学人之诗理论 / 626



一 从“ 非关学也” 到“ 以学为本”:学人之诗理论的提出 / 626



二 以学问为诗材 / 633



三 尚涩与尚清 / 641







第十四章 诗法与文法合一:从金圣叹的以时文法论诗到桐城派的以古文法论诗 / 651



一 金圣叹、徐增为律诗分解:以时文法论诗 / 651



二 桐城派先驱重内容、重道德的倾向 / 660



三 姚鼐:诗文一律 / 665



四 方东树:以古文义法论诗 / 672







第十五章 学人之诗与文人之诗理论的总结:翁方纲以宋诗为基点的诗 学 / 688



一 肌理说:学人之诗理论与文人之诗理论的结穴 / 688



二 从“ 非关理也” 到“ 一衷诸理” / 697



三 从虚到实 / 715



四 从兴会兴趣到理性对创作过程的控制:节制与逆笔 / 725



五 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对明清诗歌道路的反省与新方向的确 立 / 742







第十六章 古典与近代之间:袁枚的性灵说 / 749



一 才性与性情 / 750



二 才性与天分 / 763



三 天籁与人巧 / 770



四 性灵与格调 / 775



五 性灵与学问 / 787



六 韵味与风趣 / 793



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的创造性理论 / 799







引用书目 / 804



人名索引 / 819



初版后记 / 830



再版后记 / 832
精彩片段:
 
书  评:
诗学研究经典著作,修订再版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