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新格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新格局
|
ISBN: | 978-7-300-31699-4 |
条码: | |
作者: |
冯仕政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异16 |
定价: |
¥54.00
折扣价:¥48.60
折扣:0.90
节省了5.4元
|
字数: |
18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16994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4-26 |
|
内容简介: |
全面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本书致力于有机结合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揭示中国社会治理演进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进而厘清社会治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尝试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其中,前五章侧重阐发基础理论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主题、目标任务、本质要求、历史脉络、道路选择、工作路径等;后四章则选取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信访、群体性事件、社区建设和大数据治理进行专题研究。让历史照进现实、为政策厚植理论、以学问造福社会,本书研究成果对社会治理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工作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简介: |
冯仕政,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治理与国家构建、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等领域的研究。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表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以及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培养工程。
|
章节目录: |
引言 面向新发展阶段创新社会治理 1 第一章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征程 9 一、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政治日程… 11 二、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理论困惑… 18 三、“社会”作为剖析的焦点和钥匙… 20 四、“社会”的词源与词义… 23 五、“社会”是什么?… 25 六、“社会”在哪里?… 27 第二章 社会治理的内容与本质 31 一、社会性与公共性… 33 二、“大治理”与“小治理”… 36 三、“社会”与社会理论… 38 四、转型悖论与“组织起来”… 41 五、民国时期的社会建设及其历史遗产… 43 六、群众路线、计划体制与社会治理… 46 第三章 中国社会治理的主题与变奏 51 一、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治理的“问题意识”… 53 二、转型悖论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主题… 57 三、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轨迹… 60 四、从社会运动、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66 第四章 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71 一、道路问题:思想方法与分析框架… 73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动员体制… 77 三、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觉与道路自信… 81 四、动员体制在实践中的困境… 86 五、动员体制的历史镜鉴… 88 第五章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91 一、社会矛盾的基本形势与特征… 93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建设… 97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从小治理到大治理… 102 四、防疫问题反思:社会衰退与社会治理… 107 第六章 信访矛盾与信访制度改革 115 一、信访制度的创立与两种基本工作取向… 117 二、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及其后果… 123 三、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与信访制度的科层化… 133 四、信访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 138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与维护社会稳定 145 一、从“闹事”到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变迁… 147 二、第一次集体抗争浪潮与“闹事”概念的退场… 155 三、第二次集体抗争浪潮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诞生… 160 四、集体抗争形势的转变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转变… 166 五、从维稳政治看国家构建… 173 第八章 集体行动、资源动员与社区建设 177 一、社区建设:理论反思与视角转换… 179 二、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184 三、资源动员的两种模式及其问题… 189 四、从“放得出”到“接得住”… 195 第九章 大数据、社会研究与社会治理 197 一、大数据开发的两种取向:应用与科学… 199 二、大而不精:关于大数据科学价值的疑虑… 203 三、大数据对社会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206 四、大数据的三重面相与不同学科的角色… 209 五、当前大数据社会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 215 六、迈向更加整合的大数据开发… 221 参考文献 223
|
精彩片段: |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处理活力与秩序的矛盾,或者说发展与秩序的矛盾。这个矛盾,在逻辑上往前推进一层,就是社会性与公共性的矛盾;再推进一层,就是社会交往中联结与团结的矛盾。如何处理联结与团结的关系,对社会治理是一个关键的考验。因为自发、自愿、自由的社会接触是散漫而无定向的,由此形成的社会联结,其效应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没有联结固然就没有团结,但联结并不会自动变成团结,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变成排斥或压制,对团结构成严重的伤害。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正是要通过丰富和畅通社会联结,培育和增进社会团结,消除社会交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促发期望带来的正面影响。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