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多元性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法的多元性
|
ISBN: | 978-7-5764-1431-8 |
条码: | |
作者: |
喻中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66.00
折扣价:¥59.40
折扣:0.90
节省了6.6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3-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试图呈现的地方法、城市法、民间法、习惯法,实为法的四种形态。本书以“多元”一词为外壳,为“多元”重新填上实体内容,也许可以为由来已久的法律多元理论的更新,提供新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 地方法,包括地方立法的人类学考察,地方立法的政治学分析,地方立法中的科技立法,地方立法与地方治理。第二章 城市法,论述了城市法的体系,城市立法的概念,城市立法的原则,城市立法的价值选择。第三章 民间法,论述了制定法变迁过程中的民间法因素,作为民间法的市场自发规则,作为民间解调的人民调解及其智能化转型。第四章 习惯法,论述了习惯何以成法,习惯法的诞生,判决过程中的习惯法因素,中西文化结构及其习惯法属性。最后,附录了“述百年康巴之学 追万年康巴之风”一文。
|
作者简介: |
喻中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曾任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著有《法理四篇》《法律地理学》《法家三期论》《论中国法的精神》《法学方法论》等。
|
章节目录: |
自序 001 第一章 地方法001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人类学考察001 一、人类学的两种思路:法律诠释学与法律功能论002 二、法律诠释学视野中的地方立法006 三、法律功能论视野中的地方立法011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政治学解释016 一、从国家治理体系看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017 二、从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看地方立法的政治属性021 三、从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看地方立法的法律属性025 第三节 地方立法中的科技立法031 一、从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032 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036 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与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040 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立法对地方立法新趋势的回应043 第二章 城市法047 第一节 城市立法的概念047 一、城市立法概念的正当性047 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法与当代中国的城市立法049 三、当代中国城市立法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053 四、面向城市与市场的城市立法个案056 第二节 城市立法的原则060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061 二、制度创新原则063 三、激励原则064 四、法无明文规定不为过原则065 五、不作为即为过原则066 六、促成合作原则067 七、促进信用原则068 八、保护市场主体财产所有权原则069 第三节 城市立法的价值选择071 一、城市立法的价值要素072 二、拓展自由与保障秩序073 三、维护公正与提高效率075 四、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078 第四节 城市法的体系081 一、当代中国城市法的概况及特点082 二、上级立法机构向城市授予立法权的宪法法律和法规084 三、上级立法机构为建构城市秩序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086 四、城市立法机构制定的法规和规章087 五、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制定的内部规则096 六、城市社区规则099 七、城市习惯与市场惯例100 第三章 民间法102 第一节 制定法变迁过程中的民间法102 一、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中的制定法与民间法103 二、股票交易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制定法与民间法106 三、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式合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109 四、民间法在法律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功能113 第二节 作为民间法的市场自发规则116 一、市场自发规则的基本特征118 二、市场自发规则的产生和变迁122 三、市场自发规则对市场秩序的意义125 第三节 作为民间解调的人民调解及其智能化转型127 一、大数据时代之前的人民调解及其运行逻辑128 二、人民调解的智能化转型及其特征131 三、人民调解智能化转型的发生学解释134 第四章 习惯法141 第一节 习惯法的诞生141 一、习惯法的概念141 二、习惯法诞生的人性根源143 三、习惯法诞生的社会根源146 第二节 习惯何以为法151 一、法“抑或是被国家认可的习惯”151 二、“认可”的语义分析152 三、“认可”的基本形式154 四、“认可”的主体156 五、“认可”的标准157 六、作为“认可”对象的习惯159 七、不“认可”及其后果161 第三节 判决过程中的习惯法因素162 一、多元主体的判断对判决过程的影响164 二、民事判决过程与刑事判决过程的差异165 三、关于判断的类型划分问题171 第四节 中西文化结构及其习惯法属性174 一、西方的文化结构175 二、中国的文化结构178 三、中西文化结构走向分野的根源182 四、文化结构:一种大写的习惯法186 附录 述百年康巴之学追万年康巴之风 ——“法的多元性”附识191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4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