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三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三版)
|
ISBN: | 9787301349816 |
条码: | |
作者: |
温儒敏,赵祖谟 主编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79.00
折扣价:¥75.05
折扣:0.95
节省了3.95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4-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教材和参考书,初版于2002年,2013年修订出了第二版,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达50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发行量算是很大的。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在用,使用范围很广。 本次修订出版第三版,保持了原第二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有选择地补充融入了学界和编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试图通过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将“文学现象”的考察“带”起来,引领读者进入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考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以“问题意识”来选择文学专题,进入细部研究,对课题中某些方面做重点分析,引发对不同研究角度与方法的探讨,从而拓展我们批评和鉴赏的眼界,学习如何评价作家作品与文学想象。这21讲基本上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重大文学现象,呈现了现当代文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是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概括,非常适合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低年级选修课教材和推荐阅读资料,也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一般读物。
|
作者简介: |
温儒敏,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在基层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教育部授予高校教学名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合著)、《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文学史的视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等等。 赵祖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章节目录: |
第三版序 温儒敏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第一节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第二节 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第三节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 第四节 鲁迅《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 第二讲 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一节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第二节 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第三节 郭沫若研究概况 第三讲 从《子夜》看茅盾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新时期茅盾研究概况 第二节 茅盾的文学主张 第三节 长篇小说《子夜》分析 第四节 茅盾的艺术风格 第四讲 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第一节 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第二节 《骆驼祥子》的另一解读:对城市文明病的探讨 第三节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四节 老舍研究的状况 第五讲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第一节 曹禺研究概况 第二节 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第三节 曹禺话剧艺术的其他几个特征 第四节 曹禺话剧的悲剧意味 第六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第一节 “京派”有哪些特征? 第二节 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第三节 《边城》细读 第四节 沈从文研究的主要论作 第七讲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一节 《传奇》的评析 第二节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第三节 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第八讲 穆旦与“九叶诗派” 第一节 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 第三节 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九讲 现代散文五家 第一节 周作人的“言志”散文 第二节 冰心的“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第三节 郁达夫的行旅散文 第四节 何其芳的“独语体” 第十讲 赵树理的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 第一节 “赵树理方向”是怎样构建出来的 第二节 在褒贬毁誉之间 第三节 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第十一讲 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 第一节 “红色经典”究竟有没有文学价值? 第二节 “红色经典”是当代文学史链条的重要一环 第三节 近年相关研究论著评介 第十二讲 “样板戏”及其评价 第一节 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 第二节 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 第三节 “样板戏”的艺术成就 第十三讲 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 第二节 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 第十四讲 朦胧诗及其叙述 第一节 朦胧诗的“朦胧”引起的论争及其意义 第二节 朦胧诗的文学史叙述 第三节 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 第十五讲 海子与当代诗人的抱负 第一节 “伟大诗歌”的构想与抱负 第二节 故乡、爱情与生命的咏唱 第三节 超验、隐喻与魅性 第十六讲 贾平凹与作家的真诚和文化关怀 第一节 文坛上的“独行侠” 第二节 写出历史的脉动与文化的蜕变 第三节 时代性、语言、文体与精神性创造 第十七讲 大众文化的转型与网络文学的兴起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勃兴 第二节 王朔现象带给批评界的挑战与争论 第三节 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 第四节 如何阅读与评价王朔作品 第五节 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起点模式”的形成 第六节 网络文学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作家作品 第七节 “最有情怀的文青作家”猫腻及其代表作《间客》 第十八讲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第一节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第二节 余华“在细雨中”无声地“呼喊” 第三节 先锋小说家的“胜利大逃亡” 第十九讲 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第一节 民间性与“狂欢化” 第二节 莫言小说的民间性 第三节 莫言小说叙事的狂欢化 第四节 莫言小说的母题内涵 第二十讲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一节 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 第二节 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 第三节 王安忆的创作 第二十一讲 王蒙、路遥与陈忠实 第一节 王蒙:“共和国文学”的常青树 第二节 路遥与“路遥现象” 第三节 陈忠实与作为民族心史的《白鹿原》
|
精彩片段: |
第十七讲 大众文化的转型与网络文学的兴起
第五节 网络文学的兴起和“起点模式”的形成
王朔现象的出现,显示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统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但在新的生产机制出现之前,只能表现为作家的个人行为和有争议的文化现象。1990年代末,伴随媒介革命的发生,一种新型的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文学在体制外生长起来,这就是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在互联网这一新媒介环境中诞生的文学。作为一种强调其新媒介属性的文学,它并非指一切在网络发布、传播的文学,而是指在网络空间里生产的文学。网络不仅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发布平台,更是一个生产空间。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网络文学的核心是“网络性”,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需要在网络性中重新生长出来。
网络文学理应具有多种形态,甚至包括在此前“纸质文学”时代未曾出现的文学形态(如“直播帖”“段子”等)。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之初也是百花齐放,传统纸质文学中的文学体裁,如小说(包括中短篇)、散文、诗歌等都有展现,当然,也包括类型小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逐渐演化成以长篇类型小说(网络文学界称为“网文”)为绝对主导。然而,正是这种以网文为主导的网络文学获得了超乎想象的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在全世界都堪称奇观。所以,我们要正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必须正视其以网文为主导的现实,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以“起点模式”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原创生产机制做出深入分析。
中国网络文学的“先声”来自北美留学生,全球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1991)、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1994)均诞生于北美留学生群体之中,但是这些刊物和作品影响力有限。最早在中国主流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网络文学平台,是美籍华人朱威廉建立的“榕树下”网站(1997年12月建立“榕树下”个人主页,接受网友投稿,1999年8月成立“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成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文学网站)。在这个平台上活跃着一批有影响力的“写手”(他们自称“写手”以区别于传统“作家”):安妮宝贝(《告别薇安》,1998)、李寻欢(《迷失在网路与现实之间的爱情》,1998)、宁财神(《缘分的天空》,1998)、邢育森(《活得像个人样》,1998),其中,后三人被称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
以“榕树下”为代表的早期网络文学整体风格偏向传统精英文学,被后来的网文读者称为“文青文学”(即“带有文艺青年气质的文学”)。这些作品在网上赢得大量读者之后大多走向纸质出版渠道。“文青文学”网站没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2002年,互联网第一波金融泡沫破灭后,“榕树下”被卖给出版巨头贝塔斯曼,“文青文学”这个脉络在网络空间逐渐式微。后来的“豆瓣阅读”(2012—)、“一个”(2012—)、“汤圆创作”(2014—)、“醒客”(2014—)等手机APP平台可以看作“文青文学”脉络的延续,但都没有达到当年“榕树下”的规模影响。此外,“直播帖”“段子”等因为具备鲜明的“网络性”特征,也有可能是网络时代能够有效表达现实主义诉求的全新文学样式。
以“榕树下”为代表的“文青文学”虽然在主流文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却不代表中国网络文学的主脉。从生产机制的角度看,“榕树下”实行的编审制度明显带有纸媒逻辑。“榕树下”素有“网上《收获》”之称,“线上投稿—编审刊发—择优出版”的运营机制,亦可视为商业出版机制的网络延伸。当然,从发稿量来看,“榕树下”远远大于纸质文学期刊和出版社,即审即发、稿量不限、读者可留帖互动的模式,也突破了《华夏文摘》《新语丝》等网刊模式的限制。但其最早的主页模式一直延伸到网站模式——只是编辑从朱威廉一个人扩展为一个阵容豪华的编辑部,编辑部的“把关系统”就像给网络的汪洋大海装上了一个水龙头,使互联网去中心化、多点互动的技术特性没有发挥出来。
真正实现了“基因突变”的是论坛模式,它把互联网技术上的突破,落实为平台运行模式的突破,从而形成“人人皆可创作”“时时都能评说”的新型文学制度,把印刷文明“精英中心”主义制度下被压抑的文学力量大大解放了出来。
成立于1996年8月的“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的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同好聚集的趣缘社区,被许多“住客”视为网上的精神家园。天马行空的论坛文化焕发出巨大的创作活力。作为以评论金庸小说和原创武侠小说起家的论坛,“金庸客栈”上承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传统,下开“新武侠”和东方奇幻的创作潮流。它曾是“新武侠”的代表人物(凤歌、沧月、小椴、杨叛等)的聚集地,东方奇幻的代表作“九州”系列即孕育于此,其发起者和核心创作者水泡、江南、今何在都曾长期活跃于“金庸客栈”。今何在的《悟空传》(2000年2—4月)更一度被誉为“网络第一书”,是网络文学早期重要的代表作。
“金庸客栈”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时代,之后,“清韵书院”(1998年2月)、“桑桑学院”(1998年5月)、“天涯论坛”(1999年3月)、“西陆BBS”(1999年年初)陆续建立起来。西陆BBS堪称男频网站的总孵化器,随着“龙的天空”(2001年1月)、“幻剑书盟”(2001年5月)、“起点中文网”(2002年5月)纷纷从中独立出来,网络文学进入了商业网站时代。
在论坛模式的基础上,“起点中文网”成功建立起一套基于互联网媒介特点的商业网站模式。它2003年10月开启了VIP付费阅读模式,以后又通过职业作家体系(2005)、白金作家签约计划(2006)、作家福利体系(2006),逐步建立了网络文学作家职业化制度;通过月票(2005)、粉丝值系统(2009)、打赏机制(2009)逐步形成了读者粉丝消费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文学生产消费的商业化机制——“起点模式”。
“起点模式”将互联网基因与消费经济基因结合起来,形成了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粉丝经济模式。VIP付费阅读制度以“微支付—更文—追更”的形式,将网站、作者和读者的利益诉求扭合在一起;以用户为主导的作品推荐—激励机制,如投票、争榜、打赏等,充分调动粉丝经济的生产力,将“有爱”和“有钱”结合在一起;书评区的互动以及“老白”(资深粉丝)“粉丝团”的出现,加强了网络文学的社区性和圈子化;白金作家、大神作家、签约作家等职业作家体系以及全勤奖等福利保底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作者的批量培养和作品的持续产出。这一模式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获得奇迹性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从而奠定了网文的基本形态,使之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主导形态,也为世界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的样式。这不仅由于“起点中文网”和以“起点团队”为核心的“阅文集团”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总体格局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更由于“起点模式”是中国网络文学原创的成功模式,在网络文学商业化转型初期与诸种探索模式的竞争中胜出,又在此后商业模式、媒介形式几度嬗变下不断完善,成为被普遍仿效的行业标准。
在这一生产机制中生成的网文,虽然也是商业化类型小说,但即使与报刊连载小说相比,也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显示网络性特点的主要有二:
第一,超长篇+微叙述。这正是与“追更”机制相对应的,满足读者“日常陪伴和每日历险”的需求。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时代文学时间和节奏发生的变化。由于网络媒介突破了纸质媒介的物质限制,网文的长度不再与篇幅有关,而与时间有关:阅读时间、写作时间和潮流变化时间。目前,最典型的网文通常300万字左右,每日双更,每更2000—3000字,连载时间为两年左右。这是十几年间作者、读者、网站三方面——作者的写作能力和身体极限;读者的阅读时长、阅读速度,对每天更文数量的需求和质量的要求;网站收益以及类型文升级换代的周期——以真金白银反复“协商”的结果。协商后达成的妥协模式一定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最自然运转的,很难因任何单方面的愿望而改变。当然,时过境迁之后,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第二,“粉丝向”爽文。纸质时代类型小说也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的,但是网络文学的粉丝是“过度的消费者”,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一体化,是某个趣缘社区的一分子。
约翰•费克斯在粉丝文化研究奠基性论文《粉都的文化经济》(收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提出,生产力和参与性是粉丝的基本特征之一。粉丝的生产力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他们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之中。以后的粉丝文化研究者也倾向认为,“粉丝经济”最大的特点是生产—消费一体化,粉丝既是“过度的消费者”,又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者,于是产生了一个新词——粉丝“产消者”( Prosumer,由 Producer和Comsumer两个单词缩合而成)。网络时代人类重新部落化了,全世界的同好可以很容易地聚集在一起。每一种类型文、每一位“大神”甚至每一篇文都可能成为一个趣缘社区。粉丝团,尤其是“铁粉团”不仅是一个文学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社区的“萌点”(特别激发读者喜爱乃至使之产生迷恋的点)和“雷点”(特别引发读者反感乃至触及其忍耐底线的点)都特别明确,不能精准戳中“萌点”的文会“扑街”(指作品成绩很差),不能避开“雷点”的文会被认为“有毒”。“粉丝向”使网文的功能从纸质时代的“寓教于乐”转向“以爽为本”,所以,网文也被称为“爽文”。“爽”是顺应粉丝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结构的一种心理满足,顺之则爽(所以“虐”也是一种“爽”),逆之则毒。“爽文学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的出现瓦解了启蒙主义“精英文学观”的统一性,与之形成对话关系。
以“起点模式”为动力机制,中国网络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官方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达4.60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2月3日公布的《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市场规模达201.7亿元,驻站作者(曾在网站注册写作的作者)达1936万人(较2018年增加181万人),其中有收入的签约作者77万,全职作者占四成。
据2020年9月4日第四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公布的《2019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目前可见的官方数据中,只有这个一年一度的报告有网文作家的数据统计。如此大规模的文学生产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更让人惊喜的是,海外粉丝居然开始自发翻译中国的网络小说。2010年前后东南亚粉丝开始建立以共享中国网络文学翻译为目的的网站,2014年底随着Wuxiaworld等北美粉丝翻译网站的建立,中国网文又进入英语世界,此后又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粉丝达数百万。2017年“阅文集团”上线“起点国际”作为网站官方海外推广平台,海外市场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市场规模达到4.6亿元,这是该年度网络文学总市场规模的2.2%。
艾瑞咨询:《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2020年)》,艾瑞咨询网http://report.iresearch.cn/wx/report.aspx?id=3644,2020年8月31日。由此可见,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供全世界爱好者们分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文艺产品。
只有从全球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才能更加准确地为中国网络文学定位: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网络文艺的一部分,它的诞生深受世界流行文艺的滋养,以中国原创的生产机制为动力,为类型文学这一在印刷媒介中成熟的文学形态插上了网络的翅膀,使其在总体数量规模和类型丰富度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当中国网络文学再次走向世界,不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魅力,也使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焕发了青春,继续成为当下世界网络文艺中的活跃部分。中国网络文学对世界流行文艺“反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世界文学的媒介变迁。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