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根脉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中华文化根脉
|
ISBN: | 978-7-300-32985-7 |
条码: | |
作者: |
郭齐勇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异16 |
定价: |
¥119.00
折扣价:¥107.10
折扣:0.90
节省了11.9元
|
字数: |
15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40页
|
发行编号: | 329857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6-15 |
|
内容简介: |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
作者简介: |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及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等。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
章节目录: |
五经:凝结中华人文精神 礼乐:安顿人的心灵 四书:熔铸中国人的共同意识 诸子:整合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 儒道:找到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佛禅:彰显个体内在的价值 天人:走出现代科技的困境 劝学: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建构的能力 制度:促成社会的和谐 王道:坚持“民为邦本”和“天下为公” 问题:探讨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 附:我的学思历程
|
精彩片段: |
一般我们说,儒家思想的重心与价值,只是为人类提出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共同原则。这些原则本之于人类之心性,本之于社会,本之于历史经验,最为近人而务实。可是,儒家的终极关怀又具有天命根据与冥悟体认的宗教性。“天”“天命”“天道”是宇宙万物、人类生命的本源,是生命意义的价值源头,亦是一切价值之源。儒者彻悟生死和在精神上超越俗世、超越死亡的根据,是天、天道、天命及其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儒者确实有极其浓厚的世间关怀,然而在其世间肯定之中仍有超越的形而上的要求,即终极的关怀。 儒者为捍卫人格尊严而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者“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的信念目标和救世献身的热诚,尤其是至诚至信、虔敬无欺的神圣感,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安身立命之道,都表明了他们具有超越性的品格。儒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行为方式,特别是信念信仰上的终极承担,都有其超越的理据。 儒家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草木、鸟兽、瓦石),乃至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天心,即可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华人文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不反对宗教、不反对自然,也不反对科技,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的偏弊,与自然和谐相处,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科技、自然调适顺遂的健康发展。 重人生、重道德的中华人文精神在几千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涵盖并包容了自然、宗教与科学技术,并不与它们相对立、相排斥。内在与外在的和合、自然与人文的和合、道德与宗教的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亦无从界定中国民族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上附着的负面因素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建设,作为指导价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构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