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罗素哲学译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哲学问题(罗素哲学译丛)
|
ISBN: | 978-7-300-33140-9 |
条码: | |
作者: |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59.00
折扣价:¥53.10
折扣:0.90
节省了5.9元
|
字数: |
12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1409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9-02 |
|
内容简介: |
《哲学问题》是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12年出版的一部普及性哲学作品。该书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学界非常流行,引导了当时人们对于哲学学科的基础认知。书中所讨论的主要议题,当前哲学界依然在热烈讨论,包括存在物问题、摹状词理论、亲知知识概念、知识与信念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哲学价值的讨论,被视为圭端臬正。罗素认为,哲学沉思可以让人们摆脱思想禁锢,去思考伟大的事情。这本书也是读者学习分析性写作的典范,表现了标准的罗素式文风——清新、隽永、明晰。
|
作者简介: |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当代分析哲学与现代逻辑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数学原则》《人类的知识》等。在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间,罗素受梁启超等人邀请来华访问,此次访华形成了罗素的中国情结。
译者简介
郑伟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秘书及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与知识论。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译文,合作翻译《逻辑学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一书。
|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表象与实在
第二章 物质的存在
第三章 物质的本性
第四章 观念论
第五章 亲知知识与描述知识
第六章 论归纳
第七章 论我们关于一般原则的知识
第八章 先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第九章 普遍物的世界
第十章 论我们关于普遍物的知识
第十一章 论直观知识
第十二章 真与假
第十三章 知识、错误与可能意见
第十四章 哲学知识的限度
第十五章 哲学的价值
附录:德文版前言
参考读物
索引词
译后记
|
精彩片段: |
与此相反,真正的哲学沉思,在非我的每一次扩展中,在一切放大了沉思对象因而也放大了沉思主体的事物中,发现了它的满意之处。在沉思中,任何个人的或私人的事物,任何依赖于习惯、私利或欲望的事物,都扭曲了沉思对象,也因此破坏了心智所寻求的那种结合。通过以这种方式在主体和对象之间设置障碍,这些个人的或私人的事物变成一种心智的牢笼。在那种纯粹且专注的对知识的渴望中——知识被视为非个人的、纯粹沉思的、人类可能达到的,自由的心智之所见将如上帝之所见,没有此地(here)与此时(now),没有希望和恐惧,没有惯常信念与传统偏见的束缚,镇定而冷静。因此,比起源于感觉的知识,自由的心智也将更为看重抽象和普遍的知识。后者无关个人遭遇到的偶然事件,前者必定依赖于一种完全个人的视角,也依赖于一个身体——身体的感觉器官所扭曲的东西与它们所揭示的东西一样多。
习惯于哲学沉思所带来的自由与公正的那种心灵,将会在行动和感情的世界中也保持同样的自由与公正。它将把它的目的和愿望视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它们被视为一个世界的无穷小碎片——在这个世界中其余的一切都不受任何人的行为影响,所以它不会固执己见。在沉思中,这种公正是对于真理的纯粹渴望,它与一种心灵品质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品质在行动中是正义,在感情中是博爱——这种爱可以给予所有人,而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有用的或可敬的人。因此,沉思不仅扩展了我们的思想对象,也扩展了我们的行动和情感对象;它使我们成为一位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堵与其他一切相对立的围墙中的一位公民。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这种宇宙公民的身份,在于从狭隘的希望和恐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总结一下我们对哲学价值的讨论;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它的问题有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通常没有明确的答案被知晓为真,而是为了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大了我们对可能性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智力想象,减少了教条式框架所带来的心灵封闭之于思辨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哲学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变得伟大,并且变得有能力与构成其至善的宇宙相统一。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