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贫困:乡村脱贫的中国经验(农村社会与乡村振兴研究丛书;“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高校主题出版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终结贫困:乡村脱贫的中国经验(农村社会与乡村振兴研究丛书;“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高校主题出版项目)
|
ISBN: | 978-7-300-33205-5 |
条码: | |
作者: |
陆益龙
相关图书
|
装订: | 0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89.00
折扣价:¥80.10
折扣:0.90
节省了8.9元
|
字数: |
221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2055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4-09-15 |
|
内容简介: |
本书回顾和总结了中国乡村脱贫攻坚的历史和扶贫脱贫经验,探讨了乡村扶贫脱贫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在讲好乡村扶贫脱贫中国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反贫困理论。 研究既再现了乡村扶贫脱贫的实践过程,回顾了乡村扶贫脱贫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概括了乡村脱贫的一般规律,也致力于探索巩固脱贫成效的路径,展望扶贫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机制,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巨变提供一个特别窗口。 本书的特点是用社会学范式讲述乡村扶贫脱贫的中国故事。在观察乡村贫困问题、分析乡村贫困发生机理、探讨乡村扶贫脱贫机制、总结乡村贫困治理经验、概括乡村扶贫脱贫模式、提出后脱贫时代乡村发展主张时,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
|
作者简介: |
陆益龙 安徽枞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农村社会学》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有两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兴趣和领域包括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已出版《后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
章节目录: |
第1章乡村贫困与反贫困 一、贫困与乡村贫困 二、反贫困理论 三、乡村扶贫脱贫实践和方法 四、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 五、乡村脱贫研究的意义 第2章中国乡村的脱贫成就 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 二、贫困地区脆弱性的降低 三、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增强 第3章中国乡村脱贫的经验 一、坚持初心使命的制度本质 二、社会动员机制产生合力 三、基层治理体系增强执行力 四、顶层设计协同实践创新 第4章个体贫困、连片贫困与精准扶贫 一、农村扶贫:问题与理论 二、农村的个体贫困与连片贫困及其生成机制 三、农村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方式 四、小结 第5章乡村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乡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理论 二、精准扶贫乃乡村振兴之前提及构成 三、乡村振兴需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四、小结和讨论 第6章乡村扶贫脱贫的精准整合机制 一、乡村贫困问题的多样性 二、精准扶贫方略的四要件 三、乡村扶贫脱贫的整合机制 四、乡村扶贫脱贫的延展 第7章精准有效的社会扶贫机制 一、社会扶贫及其意义 二、社会扶贫资源的筹集机制 三、社会扶贫资源的传送机制 四、社会扶贫脱贫的实施机制 第8章乡村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 一、脱贫之后的相对贫困 二、乡村相对贫困的生成机理 三、相对贫困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四、有效治理乡村相对贫困的路径 第9章脆弱性区域的返贫风险防范 一、自然及社会脆弱性区域 二、脆弱性区域的社会支持 三、向脆弱性群体赋能 四、可持续生计资本提升之路 第10章易地扶贫搬迁:怒江模式 一、怒江的易地扶贫搬迁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怒江经验 三、巩固脱贫成果的怒江路径 第11章脱贫成果的巩固机制 一、脱贫与返贫问题 二、脱贫攻坚措施的维续机制 三、扶贫措施退出的评估机制 四、巩固脱贫的过渡机制 五、常态化反贫困机制 第12章后脱贫时代的乡村发展 一、后脱贫时代的到来 二、后脱贫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形势 三、后脱贫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后脱贫时代乡村融合发展之路 五、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