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文化法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文化法学
ISBN:978-7-5764-1594-0 条码:
作者: 文化法学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109.00  折扣价:¥98.10
折扣:0.90 节省了10.9元
字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4-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文化法是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 通过多元手段调整复杂文化社会关系、规制多样文化领域行为、协调文化利益整体格局的法治体系。文化法有别于刑法、民法等传统的部门法, 根据其所调整的对象和手段的多个特点, 兼具公法和私法属性是文化法的重要特点。本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为出发点,从上编文化法总论以及下编文化法分论两部分,系统全面地针对文化领域法治建设进行研究,并力求以此为我国文化法治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方案。

上编尝试以领域法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法治建设的具体规则予以明晰, 在厘清新时代文化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 梳理出文化法治体系运行的基本原则。

文化法治体系包括文化资源保护法、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市场监管法、公共文化服务法五个具体范畴,下编基于这一区分,对其价值目标、核心范畴、基本理念、具体实施措施等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探明文化法的具体构成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杨利华 女,1966年3月生,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常年关注历史与文化视角的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在《比较法研究》《现代法学》《法学评论》《知识产权》《月旦民商法杂志》《中国法律》《世界知识产权杂志(瑞士)》《美国版权协会杂志》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中国知识产权思想史研究》《美国专利法史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

章节目录:
绪论 001
一、文化法的面向: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002
二、文化法的核心范畴:文化、文化权利004
三、文化法的研究范式:领域法学006

上编 文化法总论

第一章 国家法治体系中的文化法019
第一节 文化法的概念019
一、文化法概念的考察019
二、文化法概念的厘清021
第二节 文化法的定位024
一、全面推进文化建设下的文化法024
二、全面依法治国下的文化法028

第二章 文化法的调整对象035
第一节 基于文化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036
一、文化资源核心范畴界定037
二、基于文化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特点038
第二节 基于文化成果权益调整的社会关系040
一、文化成果权益核心范畴界定040
二、基于文化成果权益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041
第三节 基于文化产业促进的社会关系042
一、文化产业核心范畴界定043
二、基于文化产业促进的社会关系的特点044
第四节 基于文化市场监管的社会关系045
一、文化市场监管核心范畴界定046
二、基于文化市场监管的社会关系的特点047
第五节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关系048
一、公共文化服务核心范畴界定049
二、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关系的特点050

第三章 文化法的核心特征053
第一节 主体广泛性053
一、文化法治体系的核心主体是公民个人054
二、文化法治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法人及非法人组织055
三、文化法治体系的关键主体是党和国家056
第二节 客体多样性058
一、文化事业的客体058
二、文化产业的客体060
第三节 调整手段综合性060
一、文化法调整手段的公法特点061
二、文化法调整手段的私法特点063

第四章 文化法的基本原则066
第一节 立足文化治理目标066
一、新时代的文化治理目标要求弘扬先进文化067
二、新时代的文化治理目标要求意识形态正确067
第二节 协调多元文化关系068
一、厘清文化法治体系基于文化活动的社会关系分类069
二、辨析文化法治体系中多元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的差异069
三、明确协调多元文化关系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070
第三节 契合国际文化态势070
一、积极应对他国文化冲击071
二、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072
第四节 适应技术发展环境073
一、应对技术阻碍文化发展挑战073
二、抓住技术促进文化发展机遇074

第五章 文化法的价值目标076
第一节 保障民族与国家文化传承与繁荣076
一、文化法保障文化资源传承077
二、文化法促进国家文化繁荣077
第二节 引领社会公众文化认知与行为079
一、文化法引领社会公众文化认知079
二、文化法引领社会公众文化行为080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产业全面建设081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082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082
本编小结:新时代的文化法治体系构建084

下编 文化法分论

第一章 文化资源保护法091
第一节 文化资源保护法概述091
一、文化资源保护法的价值目标091
二、我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实践095
三、文化资源保护法的现实困境101
四、域外文化资源保护立法的经验及其启示106
第二节 文物保护法108
一、文物保护法的核心范畴108
二、我国文物保护的现有实践113
三、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116
四、从文物走向文化资源120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12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核心范畴121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实践126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文化资源129
第四节 其他文化资源保护法130
一、档案文化资源保护130
二、版本文化资源保护134
三、数字化文化资源保护135
本章小结136

第二章 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138
第一节 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概述138
一、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的范畴解析138
二、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的价值目标142
三、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的法治实践145
四、文化成果权益调整法的域外借鉴149
第二节 《民法典》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52
一、民法原则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52
二、《民法典》具体规则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54
第三节 《著作权法》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59
一、著作权法原理对文化成果权益调整的理论指导159
二、著作权法规则对文化成果权益调整的方案设计162
第四节 文化成果权益的其他法律调整167
一、《商标法》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67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文化成果权益的调整170
三、有待明确的其他文化成果权益调整规则172
本章小结174

第三章 文化产业促进法176
第一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概论176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促进法177
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价值目标190
三、我国文化产业促进领域的法治实践194
四、文化产业促进法治的现实问题201
五、域外文化产业促进法治经验204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基本法209
一、文化产业促进基本法体例布局209
二、文化产业促进基本法方案设计211
第三节 电影产业促进法217
一、电影产业促进法概述218
二、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基本内容222
三、 电影产业促进的法治展望229
第四节 其他文化产业促进法238
一、有形文化产业领域立法239
二、无形文化产业领域立法248
三、文化产业促进特殊法保护必要性探究250
本章小结252

第四章 文化市场监管法254
第一节 文化市场监管法概述254
一、文化市场监管法的范畴解析255
二、文化市场监管法的价值目标259
三、文化市场监管法的法治实践263
四、域外文化市场监管立法的借鉴268
第二节 对文化市场经营者的监管274
一、为维护社会效益而进行的监管274
二、为维护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监管283
第三节 对文化市场其他参与者的监管286
一、对表演者的监管286
二、对文化产品消费者的监管289
第四节 智能时代的文化市场的监管291
一、智能时代文化市场监管的法治实践292
二、智能时代文化市场监管的类型293
三、智能时代文化市场监管的特殊原则296
本章小结298

第五章 公共文化服务法300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法概述301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界定301
二、公共文化服务法的范畴界定303
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法治实践307
四、域外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的经验317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320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定位321
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主要内容323
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现实问题326
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完善方向329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法331
一、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332
二、公共图书馆法的主要内容334
三、公共图书馆法的现实问题337
四、公共图书馆法的完善方向339
第四节 博物馆法342
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342
二、博物馆法的主要内容345
三、博物馆法的现有问题348
四、博物馆法的完善方向350
本章小结352

结论 新时代下文化法典的构建354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