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总体布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总体布局: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ISBN:978-7-300-33032-7 条码:
作者: 张云飞 等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168.00  折扣价:¥151.20
折扣:0.90 节省了16.8元
字数: 5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0327 每包册数: 6
出版日期: 2025-02-27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本书旨在研究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研究尤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全书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运用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根据逻辑和历史相统-的辩证思维原则,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文献和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系统生成、基本框架、辩证结构,深入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战略安排、发展理念、理论指南、制度保障、发展愿景和文明愿景等重要问题,着重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完善和推进中国特色补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大贡献和科学意义。

作者简介: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土生导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apitalismNatureSocialis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Buildingan EcologicalCivilization等各类著作47部。其中,《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一书,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章节目录: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系统生成

第一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现实考量

第四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的创新过程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经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第二节政治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文化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社会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条件支撑

第五节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辩证结构

第一节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制约

第二节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反馈

第三节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适应

第四节总体布局子系统的相互合作

第五节总体布局子系统的协同进化



第四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推进总体布局的客观性原则

第二节推进总体布局的总体性原则

第三节推进总体布局的人民性原则

第四节推进总体布局的实践性原则

第五节推进总体布局的动态性原则



第五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安排

第一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进总体布局的战略布局

第二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练推进总体布局的发展目标

第三节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推进总体布局的改革动力

第四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推进总体布局的法治保障

第五节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推进总体布局的领导力量



第六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发展理念

第一节创新发展理念在推动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第二节协调发展理念在推动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第三节绿色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第四节开放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第五节共享发展理念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第七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政治选择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总体布局的理论指南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总体布局的道路依托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总体布局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总体布局的价值导引

第五节凝聚中国力量:推进总体布局的依靠力量

第八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发展愿景

第一节发展任务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拓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表达

第三节发展战略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综合

第四节发展成果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系统衡量

第五节发展理论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开拓创新



第九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文明愿景

第一节文明要素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自我创生

第二节文明形态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永续演进

第三节中华文明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伟大复兴

第四节世界文明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交流互鉴

第五节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深化



第十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价值愿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要求

第三节人的发展在推进总体布局中的全面实现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崇高理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总体布局就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制定出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路线图,是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想,从总体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如何通过内外协同作用推动这个系统的优化发展、这个系统的优化发展将实现什么样的前景等问题。



由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本身就是科学的社会系统理论,要求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和对待,因此,它为总体布局的提出奠定了理论根基,也为总体布局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在不断地总结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总谋略和总对策。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提出,不仅是应对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对策,而且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科学抉择。



反馈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五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主要是指子系统之间可以发挥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总系统的功能。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必须坚持客观性、总体性、人民性、实践性、动态性等科学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其内涵,才能不断提高推动总体布局发展的质量,提升总体布局发展的层次,从而有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绿色作为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的发展思想与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绿色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将推进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走上新高度,开启了中国发展的绿色新征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落实和推进总体布局的关键也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自我革命,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每一次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总体布局,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也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与帮助,推进总体布局才不是空谈,实际的工作才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体布局的协同推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社会发展走出“唯GDP是从”的误区,实现发展成果的系统衡量和整体呈现,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要全面考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就要立足历史的维度,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中梳理和分析个人与社会从对抗到共生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客观规律,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科学的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路线图,而且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系统路线图。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通过总体布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