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ISBN:978-7-300-33702-9 条码:
作者: 马飞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异16
定价: ¥88.00  折扣价:¥79.20
折扣:0.90 节省了8.8元
字数: 3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7029 每包册数: 12
出版日期: 2025-03-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历史的阐释与批判中,黑格尔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成为他思想道路上的关键路标。本书把海德格尔思想把握为一条向无蔽回行的道路,由此将他对黑格尔的现象学阐释主题化为他和黑格尔的“争辩”与“对话”。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阐释仍停留在前主题化阶段,作为一种“反衬”,尚未形成真正的争辩与对话。随着对真理的生存论分析转向对真理之本质的追问,与黑格尔的争辩从“精神现象学讲座”到《否定性》手稿层层展开。穿过存在之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十字路口,回到否定性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历史性对话才能挑明开端性思想的支配性并敞开思想重新开端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马飞,山西乡宁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海德格尔思想、社会批判理论。出版译著一部,发表论文数篇。

章节目录:
绪论
1 回行与无蔽: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
2 争辩与对话:海德格尔的黑格尔阐释
3 本书的结构

上篇 向无蔽回行:海德格尔的无蔽现象学

第1章 “墙上的画挂歪了”:陈述与揭示
1 陈述之真:从“符合”到“揭示”
2 陈述的结构:指出述谓传达
3 存在者的被揭示性基于此在的展开性

第2章 “绽出的时间性”:在此与决断
1 在此:一般的展开性
2 决断:本真的展开性
3 时间性:源初的澄明

第3章 追问真理之本质
1从符合到正确性
2从正确性到自由
3从自由到不真

第4章 回到柏拉图:真理本质的转变
1 作为过渡的παιδεíα
2 洞穴比喻中的α,λη'θεια
3 作为主宰的ι,δε'α

第5章 回到赫拉克利特:无蔽
1 保持遮蔽:隐藏害怕遗忘
2永不消失:涌现遮蔽喜爱
3某个谁:终有一死者诸神聚集

下篇 争辩与对话:无蔽之思道路上的黑格尔阐释

第6章 《存在与时间》中的黑格尔阐释
1《存在与时间》中的“反衬”与黑格尔阐释
2“反衬”在时间性问题中的意义
3 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及其与精神之关系
4“反衬”在否定性问题方面的局限性

第7章 自身意识的生命
1 精神现象学的双重位置
2 自身意识作为通道
3 生命:“存在与时间”
4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十字路口

第8章 自立、自由与否定性
1从不自立到自立
2自由与确定性
3否定性及其根源
4从本质性的争辩转向历史性的对话

第9章 形而上学的开端与历史
1 辩证法与赫拉克利特
2 拉克利特与开端
3 开端与尚未
4 开端之离弃

第10章 形而上学的完成与克服
1 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神逻辑学
2 形而上学的完成
3 形而上学的克服
4 形而上学的回行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海德格尔大概见惯了人们在他对哲学史上的思想家进行解读时提出的种种质疑,因而在解读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无蔽》一文行将结束之际自问道:“赫拉克利特觉得他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这样吗?在这一探讨中所说出的东西在赫拉克利特的观念范围内吗?谁会知道,谁又能断定?”海德格尔的返回步伐并不是要回到某种关于赫拉克利特的“靠谱”理解,而只是意在做出一种指引。因此,如果一定要说海德格尔在对赫拉克利特残篇的讨论中说出了什么,那与其说是说出了残篇所说出的东西,不如说是说出了残篇在言说之际未言说的东西。
这样的探讨也被海德格尔称为“运思的对话”:“设若一种运思的对话可以把一个箴言带向言语,那么,这个箴言所说的就是我们的探讨所要表达的。它言说这个东西,并且让它留在未被言说的东西中。”在讨论柏拉图洞穴比喻中真理之本质的转变时,海德格尔也曾在柏拉图那里区分命题陈述的“知识”和思想家的“学说”,后者恰恰是在思想家的道说中未被说出的东西。而在赫拉克利特这里,在比柏拉图更古老的早期希腊思想家这里,海德格尔尽管也尝试通过“对话”把未被说出的东西带向语言,但却不再称之为“学说”。无论如何,对于我们来说,关键还不在于把那早先的道说中未被说出的东西命名为什么,而是在于我们究竟如何达乎这样的命名。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