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衰亡史:1683—1923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奥斯曼帝国衰亡史:1683—1923
ISBN: 978-7-300-33544-5
条码:
作者:
[英]艾伦·帕尔默(Alan Palmer)
相关图书
装订: 平
印次: 1-1
开本: 大32
定价:
¥138.00
折扣价:¥124.20
折扣:0.90
节省了13.8元
字数:
2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335445
每包册数:
6
出版日期:
2025-05-15
内容简介:
自17世纪开始,奥斯曼即将崩溃的看法便已经出现,可这个兴起于14世纪的帝国却比同时代的大多数竞争对手都长寿,直到1910年,它仍然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国。在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缓慢衰落之后,它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终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为何会走向衰落?为何衰落过程如此之久?寿终正寝的帝国又给20世纪乃至今天的国际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从17世纪奥斯曼与哈布斯堡之间的对决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凯末尔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革命浪潮中废除最后一代苏丹为止,宫廷之中的阴谋、世俗与宗教的角力、西方思想的冲击、民主与专制的碰撞,伴随着与奥匈帝国、沙皇俄国、英国、法国之间的一次次战争,不停上演,本书将为读者重新梳理这个帝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完整历史。
作者简介:
艾伦·帕尔默(Alan Palmer) 生于192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国王学院,英国历史学家、历史及传记作家。他于19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其作品包括《哈布斯堡的黄昏》( Twilight of the Habsburgs )、《英格兰的国王与女王》( Kings and Queens of England )、《亚历山大一世:沙皇的战争与和平》( Alexander I: Tsar of War and Peace )等。 译者简介 汪枫 历史图书作者、译者,世界史专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著有《南美大陆的战火:三国同盟战争》《北欧雄狮:古斯塔夫二世传》等,译有《决胜波罗的海:瑞典帝国百年战史》《维京人》等。
章节目录:
楔子 常胜的奥斯曼 第一章 维也纳之战 第二章 挑战自西来 第三章 郁金香时代及其后续 第四章 西方的接近 第五章 塞利姆三世的诡谲命运 第六章 谜一般的马哈茂德二世 第七章 埃及风格 第八章 病夫? 第九章 多尔玛巴赫切宫 第十章 耶尔德兹宫 第十一章 哈米德时代的帝国 第十二章 亚美尼亚、克里特与三十日战争 第十三章 古老民族与青年土耳其党 第十四章 争取统一与进步 第十五章 德国的盟友 第十六章 主权与苏丹政权 尾声 垂死的奥斯曼 奥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后的历代苏丹及在位年份 地名对照表 历史术语解释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精彩片段:
厄梅尔帕夏发起攻势之初,有早早取得胜利的希望。在多瑙河两公国战场,多瑙河下游的俄军指挥官米哈伊尔·戈尔恰科夫(Michael Gorchakov)公爵被迫撤往布加勒斯特一带的新防御阵地;在高加索南部,沃龙佐夫(Vorontsov)公爵抱怨他的军队兵力不足。沃龙佐夫警告沙皇,如果土耳其人能够将兵员和弹药渡运至高加索,来春俄军就不可能守住格鲁吉亚山脉的山麓。但在奥斯曼首都,高涨的兴奋情绪没有维持几个星期。冬季的到来,使得欧、亚战线的一切活动遭到冻结。该年年底之前,黑海的海军实力天平已经决定性地倒向了俄国。 11月24日,俄国海军将领纳希莫夫(Nakhimov)指挥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的小型舰队,正在沿着安纳托利亚海岸巡航,这时,发现了锡诺普港口中奥斯曼主力舰队的桅杆。俄舰再度驶离,返回黑海对岸仅有100英里的塞瓦斯托波尔。但纳希莫夫的出动使土军指挥官奥斯曼帕夏认定,俄舰很快将以优势力量杀一个回马枪。因此,他派出一艘快速护卫舰前往博斯普鲁斯海峡求援。但锡诺普与君士坦丁堡的距离是锡诺普与塞瓦斯托波尔距离的三倍。在援军到达之前,奥斯曼帕夏就遭遇了灾难。如果有一位明智的指挥官,他就会离港出海。但奥斯曼帕夏忽略了切什梅和纳瓦里诺的教训,仍然紧靠海岸。然而,他的预判完全正确:纳希莫夫侦察了六天之后返回;这一次,他指挥了一支强大舰队,可以对土耳其舰队和锡诺普一带的岸防炮台集中720门炮。土耳其多数舰船沉没,或者像奥斯曼帕夏的旗舰一样,在操作中搁浅而被俘。猛烈的向岸风助长了火势,从遭殃的战舰传开,以至于笼罩了凌乱的城镇。只有一艘奥斯曼舰船,即一位英国船长指挥的蒸汽动力辅助舰幸免于难。48小时后,这唯一的幸存舰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将惨败的消息告知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和宫外近海停泊的英法舰队指挥官。如果纳希莫夫决定推进他的胜利,只有英法联合舰队能够为君士坦丁堡提供外围保护。但这么做的话,联军将不得不打破先例,进入黑海。 锡诺普之战是合法的战争行为,有效地推迟了奥斯曼在高加索的攻势。然而,纳希莫夫的战绩在英国被媒体和舆论歪曲,变成了“锡诺普大屠杀”。《泰晤士报》的一篇社论宣称:“英国人民决心不让俄国对欧洲耳提面命,或者将各国利益聚焦的黑海转变为俄国内湖。” 《纪事晨报》(Morning Chronicle)评论道:“重拳制止侵略者”正如“增援锡诺普”,是“通往人道主义的责任”。截至1854年1月第一周末,十艘英国战列舰和九艘法国战列舰已经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北上。斯特拉特福德接到英国外交部通知:所有俄国舰船,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应当按照“要求返回塞瓦斯托波尔”。不久之后,四艘英国战舰开始为奥斯曼军队从锡诺普到特拉布宗护航。极少有人怀疑俄国与土耳其的西方盟友之间的战争将在春季爆发。3月31日,果然如此。 宣战九日内,英法远征军前锋抵达加利波利半岛,随后北进瓦尔纳。起初,联军打算加入多瑙河前线的厄梅尔帕夏所部,穿越两公国,挺进多瑙河三角洲,最终夺取敖德萨。但奥地利的调停促使俄军撤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随后的整个战争期间,两地由弗朗茨·约瑟夫的军队警戒。这是交战国之间的中立缓冲区。此后,联军的目标改变了:英法远征军将夺取塞瓦斯托波尔,并摧毁对“锡诺普大屠杀”负有责任的俄国舰队。反俄战争变得等同于克里米亚战争。 在对战役英雄事迹和管理混乱的常见叙述中,厄梅尔帕夏所部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但是,6000名奥斯曼士兵参加了对克里米亚的最初入侵,也正是一座奥斯曼前哨报告了俄军在巴拉克拉瓦(Balaklava)战役早晨的最初进军。英军总司令拉格伦勋爵(Lord Raglan)高度评价奥斯曼步兵。根据在联军总部担任联络官的休·罗斯上校的回忆,正是拉格伦出于对康罗贝尔山(Canrobert’s Hill)英勇的土耳其守军的关切,派出轻骑兵旅发动了那场著名的冲锋。“我们一定要帮助可怜的土耳其人再次步入正轨,夺回那座多面堡。”在那个历史性的10月早晨,罗斯听到拉格伦这么说道。“约翰尼·土耳其”(Johnny Turk,英国人对土耳其人的称呼)仍然留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直到对塞瓦斯托波尔发动最终进攻之后。1.3万奥斯曼士兵保护联军在叶夫帕托里亚(Eupatoria)的基地免遭俄军进攻,其他人与英、法共同袭击克里米亚东部。1855年8月,奥斯曼炮兵、步兵配合法军、皮埃蒙特军一道在乔尔纳亚河(Chernaya)作战。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