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艺寻美:中国造物、造型美学十讲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探艺寻美:中国造物、造型美学十讲
|
ISBN: | 978-7-300-33129-4 |
条码: | |
作者: |
姚丹 魏毅东 高波 许俊 刘允东 王璟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16 |
定价: |
¥68.00
折扣价:¥61.20
折扣:0.90
节省了6.8元
|
字数: |
1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1294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5-01-3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从天人合一、礼乐相济、美善相乐、文质彬彬、中和之美、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尚象思维、境生象外、技进乎道十个方面来阐述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体现的美学精神。本书通过大量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的实例分析,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并通过现代设计的实例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美学精神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造物、造型的美学思想,提升审美能力和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读者的通识读本。
|
作者简介: |
姚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艺术美学、设计美学等。出版学术专著《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获得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美学导论》课程负责人,曾获得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魏毅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艺术学理论、建筑美学与文化、视觉文化与当代艺术研究等,出版《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空间意象:关于建筑的诗学》等学术著作。 高波、许俊、刘允东、王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
|
章节目录: |
第一讲 天人合一 /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第一节 天人溯源 第二节 象天法地 第三节 顺天造物 第四节 天人共生 第二讲 礼乐相济 / The Complementarity of Ritual and Music 第一节 礼乐溯源 第二节 器以藏礼 第三节 礼乐之美 第三讲 美善相乐 / The Harmony of Beauty and Goodness 第一节 美善溯源 第二节 美善相乐之审美观念 第三节 美善相乐之审美表现 第四讲 文质彬彬 / The Balance of Elegance and Substance 第一节 文质溯源 第二节 文质彬彬之明式家具 第三节 文质彬彬之瓷器 第五讲 中和之美 / The Beauty of Moderation 第一节 中和溯源 第二节 择中而立 第三节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第六讲 传神写意 / Capturing the Spirit and Conveying the Intention 第一节 传神写意溯源 第二节 传神写意之绘画 第三节 奇思巧雕,妙意传神 第七讲 气韵生动 / Vital Rhythmic Flow 第一节 气韵溯源 第二节 生生之气 第三节 曲线韵律 第八讲 尚象思维 / Xiang-based Thinking 第一节 象思维 第二节 观物取象 第三节 制器尚象 第四节 立象以尽意 第九讲 境生象外 / The Realm beyond the Image 第一节 意境溯源 第二节 情景交融 第三节 虚实相生 第四节 韵味无穷 第十讲 道进乎技 / Skills Transcend to the Art of the Way 第一节 技道合一 第二节 大巧若拙 第三节 技艺一体 第四节 匠心之道 参考文献 / Bibliography
|
精彩片段: |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由于对“天”的敬畏,就产生了对“天”的崇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天”的神秘色彩逐渐消退,开始转向自然和人伦的意义。中国古代经济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依赖季节气候。因此,人们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十分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由此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逐渐被提升为一种哲学思想,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命题,影响了中国古典器物、书画、乐舞等各个艺术门类。如中国传统建筑中“象天法地”的原则,中国第一本造物专著《考工记》开篇就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的工艺造物总则,中国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中国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欣赏方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着天人关系的因素。 因此,探寻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之美,首先就要从“天人合一”这一文化传统开始。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