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存在之发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存在之发现
ISBN:978-7-300-33478-3 条码:
作者: [美]罗洛·梅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大32
定价: ¥58.00  折扣价:¥52.20
折扣:0.90 节省了5.8元
字数: 187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230页
发行编号:334783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5-04-1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罗洛·梅把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介绍到美国,开创了以探讨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美国存在心理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主张自我选择的研究取向。他的20余部专著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带给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启示。
《存在之发现》的主题是探讨经典的存在主义思想与精神分析的关系,具体说是讨论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人观点的结合,阐明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所关注的相同问题及其整合观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更好理解。该书是存在心理学和存在心理治疗最简明、最权威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包括罗洛·梅关于这一主题的最精辟和最深刻的论述。

本书阐述清晰、准确且引人入胜。对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而言,没有比这更好、更简洁的入门书籍了。
——《达拉斯晨报》

这是一本简洁明快、条理清晰且广受欢迎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心理治疗入门读物,对存在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扎实且极具启发性的呈现,罗洛?梅有力地论证了它是一种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且灵活有效的方法。
——《柯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目录

罗洛·梅(1909—1994),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出版《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祈望神话》等20多部著作。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原理
第一章 心理治疗的基础  
第二章 赫琴斯夫人的案例

第二部分 文化背景
第三章 存在心理学的起源与意义
第四章 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是怎样从相同的文化情境中产生的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尼采与弗洛伊德 

第三部分 对治疗的贡献
第六章 存在与非存在
第七章 本体论的焦虑与内疚
第八章 在世存在
第九章 世界的三种模式 
第十章 关于时间与历史
第十一章 超越即时情境 
第十二章 关于治疗技术

译后记

精彩片段:
在最近几年,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在理解人类的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些鸿沟是他们在临床上及在咨询室中看到那些处于危机之中,而且其焦虑不会由于理论公式而减轻的人时(在面对这种纯粹的现实时)所要面对的;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这些鸿沟很可能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但是,这个空白似乎也表明了科学研究中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欧洲的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其他许多人一直在问他们自己这个使人不安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意识到了这些令人痛苦的产生于半压抑的、主动提出的相同问题的疑惑。
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否确信我们所看到的患者就是真实的他、能否根据他自己的现实来认识他,还是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一种我们自己关于他的观点的投射?诚然,每一位心理治疗师都具有他自己关于行为的模式及机制的知识,而且精通他那个特定流派所发展的概念体系。如果我们想要科学地进行观察的话,那么这样一种概念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关键的问题一直都在于这种体系与患者之间的桥梁——我们怎样才能够确信我们这个原则上可能是绝妙地、完美地创立的体系,不管怎样都会与这个特定的琼斯先生,即在咨询室中坐在我们对面的一个活着的、即时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呢?难道不会就是这个特定的个体需要另一个体系、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参考框架吗?难道不会恰恰就是因为我们依赖于我们自己这个体系的逻辑一致性,这位患者,或者是就此而言的任何人就会逃避我们的研究,就像海洋里的泡沫一样滑过我们科学的手指吗?
另一个这样令人痛苦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我们是否看到了那个在其真实世界中的患者,在这个世界中,他“生活着,活动着,并且拥有他的存在”,而且这个世界因为他而独特、具体,不同于我们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很可能,我们从来都没有参与到他的世界中,也没有直接地认识它。然而,如果我们想要有任何机会来认识这位患者的话,就必须认识它,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能够存在于其中。
这些问题促使欧洲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发起了“此在”分析或“存在”分析运动。“精神病学中的这种存在研究取向,”其主要代言人路德维希·宾斯万格写道,“产生于对精神病学中盛行的想要获得科学理解的努力的不满意……已经公认的是,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作为科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但根本就不是主要关注心理上有问题的人,而是人本身。关于这种新的关于人的理解,我们应将其出现归功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分析,这种新的理解是建立在这个新的概念基础之上的,即我们不再根据某种理论 ——可能是一种机械论的理论、一种生物学的理论,也可能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来理解人类。”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