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
|
ISBN: | 978-7-300-33822-4 |
条码: | |
作者: |
陈先达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异16 |
定价: |
¥198.00
折扣价:¥178.20
折扣:0.90
节省了19.8元
|
字数: |
417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522页
|
发行编号: | 338224 |
每包册数: |
4
|
出版日期: |
2025-04-15 |
|
内容简介: |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于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1995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
作者简介: |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津贴。 著有《陈先达文集》,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本人曾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
章节目录: |
导 言 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第一章 对宗教的批判———通向实际生活的大门。 论自我意识和自由 第一节 自我意识原则的确立 ———由人的机械性到人的能动性的思辨表现 第二节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探讨 第三节 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人性高于神性 第四节 自由是精神存在物的类本质。自由的种与类 第五节 私有者的利益同人道的对立 第二章 在克罗茨纳赫对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第一节 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人性国家与非人性国家 第二节 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社会特质和肉体特质 第三节 政治国家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二重化 第三章 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异化论和社会革命论的结合 第一节 政治动物—市民社会成员—人 第二节 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第三节 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第四章 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结合。从异化到异化劳动 第一节 研究经济领域中的异化。试图确立解释各个经济 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 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真正的社会与异化的社会 第三节 “谋生劳动”中的异化。论货币和信贷 第五章 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阐述。雇佣劳动中的异化 第一节 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的雇佣性质 第二节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真正的劳动 和异化的劳动 第三节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 多种表现 第六章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史观过渡的 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一节 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 第二节 超越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 第三节 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改造,探讨历史的辩证运动 第七章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第一节 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异化自然与人化自然 第二节 人的社会本性。社会的人与非社会的人 第三节 由实践范畴到劳动范畴。论自然科学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特色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手稿》的主题和它的哲学论证 第二节 对 《手稿》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手稿》的历史地位 第九章 对鲍威尔异化观的批判。论历史和群众 第一节 从黑格尔到鲍威尔。对鲍威尔非批判唯心主义 异化观的清算 第二节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 第三节 历史和群众。物质利益的作用 第十章 由 “异化劳动”到全面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准备 第一节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初步接近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观与历史观的结合 第三节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 第一节 出发点转移的完成。劳动从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到 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 第二节 深入到生产过程内部。从研究个体和类的矛盾到 发现社会自身的规律 第三节 对异化问题的新认识。从用异化解释分工到从分工中 探求异化 第四节 从实现人的本质到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 唯物史观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史 和社会结构的卓越分析 第一节 社会整体观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第二节 历史和人性。历史评价的尺度 第三节 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阶级斗争物质基础的探讨 第四节 唯物史观是 《共产党宣言》的核心 第五节 掌握阶级社会历史的钥匙 第十三章 1848年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对法德 革命经验的总结 第一节 1848年革命和抽象人道主义原则的破灭 第二节 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三节 对国家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第四节 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历史人物的评价 第十四章 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结合。对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第二节 社会形态和人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再考察 第四节 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社会形态更替的顺序性 和跳跃性 第五节马克思晚年的 “人类学”笔记和对史前社会的探讨
|
精彩片段: |
卢梭曾感叹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 ‘人’的知识。”确实如此。人类最关心的是自己,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了人们的历史眼界。人们深入到自然的内部,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停留在历史的表层。可是历史自身以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都不会停止。正如对自然界一样,在社会领域中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对历史探索的最光辉的结晶。 一 人类是从自然开始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历程的。自然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距很近,但又很遥远,用中国的成语 “咫尺天涯”来形容是颇为恰当的。 它们距离很近,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同一般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是一致的。似乎只要加以引申、扩充、推导,就可以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实际上它们的距离又很遥远。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早在古希腊就开始了。古希腊人把物质性的始基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以最朴素的形式表达了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看法。但从自然唯物主义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荆棘丛生,崎岖坎坷,人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探索,这是多么艰巨遥远的途程! 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不是自然的简单延伸,它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规律,必须进行专门研究。列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同自然唯物主义在理论原则上一致性的论断,从逻辑上说是完全正确的。但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后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列宁的论断是对既成事实的概括。在此之前,这种联系是隐蔽的。两千多年间,唯物主义哲学家中并不乏聪敏之士,但没有一个人能从唯物主义原则中逻辑地推导出历史唯物主义结论。 在自然界中,人们看到的是物质和运动;而在社会领域,看到的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这个领域中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有激情、怀着各自目的的人。但人们的目的并不都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它表现为一连串的偶然性,而且具体的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的单一性。社会生活所呈现的这种主体性、单一性、随机性的特点,成为横跨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 “活动翻板”。即使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当他们把视线由自然转向社会,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几乎也都被这块活动翻板翻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列宁曾经总结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指出以往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一切历史理论恰恰都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这也就是说,以往一切历史理论都停留在人们的主观动机上,而且是伟大人物的主观动机。列宁总结的以往历史理论的根本缺点,是同社会在主体意识中所呈现的表面特征相一致的。 正因为这样,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早于对社会的认识。如果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曾经历唯物主义的几种形式,历史领域则不同。在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在这个领域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历史观没有发生过形态的变化,更不能说人类以往对历史的认识毫无建树,只是一连串谬误。正如同客观历史自身一样,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进步的。 就与马克思关系密切的西方文化传统而言,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诸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波里比阿、毕克托、大加图、萨鲁斯特、李维、塔西佗、普鲁塔克等著名历史学家,写了关于古代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关于古希腊罗马历史的著作。他们力图保存人类已达到的成就,使不致湮没无闻,而且努力探求某些历史事件的原因,这表现了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兴趣和关注。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来说,不少人没有摆脱神的束缚。他们相信天命,把上帝看成是主宰国家兴亡、人世变迁、民族盛衰荣辱的最高力量。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