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文库)
ISBN:978-7-300-33865-1 条码:
作者: 刘大椿 等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49.00  折扣价:¥314.10
折扣:0.90 节省了34.9元
字数: 628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820页
发行编号:338651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5-04-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在吸收马克思经典著作智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论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文化科学,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丰富、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马克思的科技审度”主要是对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炼及阐释;第二卷“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介绍了科学主义思潮兴起、流行和泛滥的过程,科学主义导致的各种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论对它的反思和批评;第三卷“多元开放的科技世界”对一种多元互补的价值选择进行展望,提出要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并最终构建起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

作者简介:
刘大椿,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土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刘大椿自选集》《一般科学哲学史》《分殊科学哲学史》等;发表论文170余篇。2004年获人事部、教有部“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

章节目录:
导言

一、应当怎样看待科技?

二、应当怎样看待既有科技哲学?

三、科技哲学应当如何因应世变以面对科技未来?

第一卷 马克思的科技审度

第一篇 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和技术

第一章 科学和技术的定位

一、边界模糊的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与技术的多重关系

三、科学技术的演变

第二章 历史实践中的科学技术

一、生产实践中的科学技术

二、资本暴力下的科学技术

三、自由愿景中的科学技术

第二篇 马克思科技审度的焦点

第三章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与自然力的征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文化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异化

一、科学的物化与技术的异化

二、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自由

一、科学技术与人的本质的生成

二、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

三、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解放

第二卷 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第三篇 科学主义的悖论

第六章 科学主义的兴起

一、告别神学,脱离哲学,走向舞台中心

二、信心和力量源于主客二分

三、工具主义:科学王国的独立宣言

第七章 工具理性的扩张

一、对普遍性、客观性的向往

二、对精致性、完备性的追求

三、工具理性的彰显与价值理性的迷失

第八章 乐观主义:科技万能论

一、科学进步观:科学合理性的一个辩护

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三、面对现代性危机的科技救世论

第九章 悲观主义:无奈的恶之花

一、增长的极限凸显盛世危情

二、生态危机与科技悲观论

三、明天的牛奶在哪里?

第四篇 反科学主义的滥觞

第十章 科学的危机与非理性主义的萌生

一、科学危机与科学乌托邦的破灭

二、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及其主要形态

三、非理性主义合法性的论辩

第十一章 解构唯科学主义的路径及其反思

一、科学客观性的消解

二、对绝对科学观的质疑

三、以后现代主义对抗现代主义

第三卷 多元开放的科技世界

第五篇 互补的价值选择

第十二章 多元化的价值选择

一、科技价值趋向的形成与转变

二、从单向度的人到多元视角

三、多元性与互补性

第十三章 客观性与独特性

一、客观性与独特性并行

二、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

三、生活世界的文化基础

第十四章 普遍性与地方性

一、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关联

二、中心与边缘的嬗变

三、中医、风水及其他

第十五章 理性与非理性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较量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消长

三、科技的文化自觉与人文价值回归

第六篇 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第十六章 科学文化的迷失与觉醒

一、正统的科学文化形态与人性的迷失

二、宽容的文化理念的兴起

三、文化邦联中的新风

第十七章 文化科学的开放性重建

一、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

二、求真、向善、臻美、达圣的和谐统一

三、构建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片段:
身份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或能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一种特质或属性。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属性和特质,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这种身份可以因性别、宗教、民族而异,可以凭地域、国籍、职业为界,甚至爱好、婚姻、年龄等都可以成为广义的身份。身份认同则是指身份中的某种特质或属性被其他个人或群体识别和解释的过程。这种认同过程可以是主动的展示,也可以是被动的鉴定,还可以是互动的商谈。

从历史上看,这种身份认同过程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逐渐成为影响身份的一种重要元素,促进了个人身份的形成和强化。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还为个人身份特质和属性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地介入个人身份中,科学技术成为个人身份的最重要标示之一,成为个人身份认同和辨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这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词句,是毛泽东的读史感悟。确实,如毛泽东所言,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分野,类人猿也好,猿人也罢,不管它能否直立行走或直立奔跑,只有当它拿起地上的石块割肉;或者捡起地上的石头,折个树枝去跟猛兽搏斗时,它才成为人。使用石头或树枝,是人类最早的劳动行为,石头或树枝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打制或磨制过的石块、石刀、石斧是人类最早的技术产品。对于这一过程,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有过精辟论述,马克思对这种区分猿和人的技术行为也有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看到了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经过加工的石块、木头、骨头和贝壳的作用后指出:“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劳动资料,不管它如何简单,这种物化的技术都已成为人的一部分,成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身份标志。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合乎情理地成为个人身份的一部分,而且日益强化着这种身份。比如说,早期的人类很快就发现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巨大价值,因为这些工具,如石器、钓钩和弓箭等,使他们确立了对动物的优势,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捕猎能力。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地制造、使用和改进更多的工具,从天然石器到打制石器,再到磨制石器、陶器、玉器等。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精细,功能越来越强大,也使得人越来越多地和动物区分开来。

这种以科技成果来标示身份的现象也发生在部落、族群甚至国家层次。古代中华文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明,它比周围其他地区的文明都要先进得多。因此,中国人很早就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国。“中国”这种称号当然不是随便可以叫的,它是早期中国人中心观念与优越感的一种流露。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比任何周边国家都要先进,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中央之国,中心之国,其他国家则称为蛮夷之邦。这种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当年利玛窦进献给明朝皇帝的地图上,也特意把中国调整到地图的中心位置,以迎合中国人的中心观念。

这样的故事后来又在欧洲重演。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重新崛起的欧洲人,也把自己视为文明的中心,按地理上的远近来称呼别的国家,土耳其地区是近东,阿拉伯地区是中东,中国和日本则成为远东。哥伦布远航,踏上了美洲大陆,欧洲人欢呼发现了新大陆。其实,美洲大陆的历史和欧洲一样久远,美洲的土著人已在那里繁衍生息了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哪里用得着哥伦布去发现呢?这分明是一种建立在坚船利炮基础上的欧洲中心论调。

更广泛地说,这也是后来身份建构的一个特点,即强调自己所拥有的身份优越,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及人群。身份建构是维系欧洲帝国霸权和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西方列强将想象的 “他者”形象强加给殖民地国家和人民,成为奴役和压迫它们的思想枷锁。赛义德在 《东方主义》和 《文化和帝国主义》中对这些问题曾有过详细讨论。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