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网络控制技术(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装备制造类)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工业网络控制技术(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装备制造类)
|
ISBN: | 978-7-300-33858-3 |
条码: | |
作者: |
储琴 刘书凯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16 |
定价: |
¥39.00
折扣价:¥35.10
折扣:0.90
节省了3.9元
|
字数: |
2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8583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5-05-01 |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在项目选取上遵循代表性、普遍性和发展性等原则,共分为六个项目,涵盖工业互联网基础知识、工业通信接口认知、Modbus现场总线及其应用、Profibus现场总线及其应用、基于自由口的点对点通信、工业以太网及其应用。每个项目都围绕实际工程案例展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介绍传统的工业网络控制技术,本书还涵盖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
|
作者简介: |
储琴,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授课程:现场总线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参编教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西门子S7-1500)、PLC与工业网络技术;科研项目:主持江苏省科学规划课题1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项;获得荣誉: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常州市五一巾帼标兵称号、江苏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江苏工匠”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 刘书凯,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教授课程: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等;主编教材:《智能传感器应用实践》、《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项目式教程》;获得荣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裁判员,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
章节目录: |
项目1 工业互联网基础知识 任务1.1 工业互联网认知 任务1.2 工业网络控制技术认知 任务1.3 工业网络体系结构认知 项目2 工业通信接口认知 任务2.1 工业串行通信接口认知 任务2.2 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认知 项目3 Modbus 现场总线及其应用 任务3.1 Modbus 现场总线协议认知 任务3.2 工业组态软件与智能仪表的Modbus RTU通信 任务3.3 两台西门子S7-1500 PLC的Modbus RTU通信 项目4 PROFIBUS 现场总线及其应用 任务4.1 S7-1500 PLC 与标准从站的PROFIBUS DP通信 任务4.2 S7-1500 PLC 与智能从站的PROFIBUS DP通信 任务4.3 两台S7-300 PLC 的PROFIBUS DP通信 项目5 基于自由口的点对点通信 任务5.1 两台S7-1500 PLC的自由口通信 任务5.2 S7-1500 PLC与串口设备的自由口通信 项目6 工业以太网及其应用 任务6.1 五台S7-1500 PLC的S7通信 任务6.2 两台S7-1500 PLC的开放式以太网通信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2.2.1 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的特点 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通信接口标准,基于以太网技术,并针对工业环境的特殊需求进行了优化和扩展。它提供了高速、可靠、实时的数据传输,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制造、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的特点包括: (1)高速传输。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通常可以达到千兆位每秒(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这使得它能够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2)可靠性。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通过采用冗余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提供了更高的可靠性。例如,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通过使用冗余链路和冗余设备,可以实现网络出现故障时的自动切换,提供无缝衔接的通信。 (3)实时性。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实时通信,通过使用时间同步协议和实时优先级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使得它适用于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场景。 (4)工业级别耐用性。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通常采用工业级组件和防护设计,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耐用性。它能够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如高温、高湿等。 (5) 网络管理。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支持网络管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管理软件实现对网络设备的配置、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更好的网络管理能力。 工业以太网通信接口常用的标准包括Ethernet/IP、PROFINET、Modbus TCP 等。这些标准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供了灵活、可扩展的通信方案,使得设备之间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