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辇毂之下:清代北京五城行政与城市治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辇毂之下:清代北京五城行政与城市治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ISBN:978-7-300-33071-6 条码:
作者: 刘仲华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异16
定价: ¥129.00  折扣价:¥116.10
折扣:0.90 节省了12.9元
字数: 41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0716 每包册数: 6
出版日期: 2025-05-30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清代北京城到底有没有城市政府?当时的北京城如何进行治理?这是本书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五城行政体系从元、明时期萌芽开端,至清代成型,可以被视为传统时代中国式城市行政的重要形式。清代北京城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道路卫生、民生经济、城市救助以及文教秩序等方面的治理,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治理理念以及都城的城市定位和诉求。

作者简介:
刘仲华,1973年生,新疆焉耆人。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1991—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1998—2001年),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北京史。著有《清代诸子学研究》《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学术》等,编著有《北京教育史》《讲武习勤的皇家苑囿:南苑历史文化区研究》《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研究》等。

章节目录:
导 论
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既往研究
二、“中国式市政府”的历史与逻辑
三、本书的范围与主旨
第一章 都城诉求下的城坊演变与城市治理
一、都城定位的传统与治理诉求
二、北京历史上的城坊源流
三、明以前都城治理的设官与机构
第二章 京师多元治理体系及其特色
一、塑造城市治理空间的旗民分城居
二、作为城市管理的驻防与旗务
三、五城重新划界与城乡分治
四、都城体系下治权的特点
第三章 五城设官及其行政困局
一、五城巡御史
二、五城兵马司
三、五城吏役人员
四、五城弊政
五、行政困局
第四章 人口管理
一、皇室
二、旗籍
三、民籍
四、流动人口
第五章 社会治安
一、缉拿盗窃
二、夜禁制度
三、堆拨与栅栏
四、保甲与什家户
五、团防练勇
六、火班与水会
第六章 道路卫生
一、街道衙门
二、石路与大道
三、街道与沟渠
四、街面与卫生
第七章 民生经济
一、粮食供应
二、市场与税收
三、钱法与金融
第八章 城市救助
一、五城饭厂
二、棉衣发放
三、京城慈善
四、防疫与施药
第九章 文教秩序
一、圣谕宣讲
二、旗民教育
三、从科举到学堂
四、戏馆杂艺
五、城市宗教管理
第十章 清末北京城市治理的变革
一、戊戌维新中对城市变革的呼吁
二、庚子事变对京城治理的影响
三、从协巡局到工巡局
四、从巡警厅到民政部
结 语
一、都与城:延续中的传统
二、都城治理:国家制度的地方化表达
三、回归城市:治理效果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乾隆朝、嘉庆朝五城地界

精彩片段:
国家对北京地方性的塑造,还表现为“五方辐辏”。一方面,在国家政治权力的推动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化资源,“天下所向”,助力北京的发展。元、明、清时期,漕运物资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甚至有所谓 “从大运河漂来北京城”的形象说法。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强有力控制,必然会使北京的发展在地方性特色和自主性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与束缚。即便是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制度。以家族和世家大族文化为例,京畿区域的家族就与江南的家族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清代京城大的家族不仅少,而且没有形成像江南那样的家族制度(清代皇族和旗族是另一种特殊情形)。一个原因是京畿区域在明末清初历经战争、圈地之类的动荡,民族构成复杂,人口更替和迁移的频率远高于江南,立足汉族文化的家族土壤并不肥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京畿区域的国家公权力更加完善和细密,加之严格的户籍制度,留给家族或者宗族发挥社会组织能力的空间很小,因此家族兴起的动力不足,这也是京畿区域虽然历经康乾盛世的发展,直到晚清,仍然很难形成世家大族文化的重要原因。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这一点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近现代社会都并无二致。相对于国家制度对城市的塑造力而言,在传统时代,城市反作用于国家的能力似乎颇为有限,甚至不如乡村社会对国家的塑造力量。就传统中国而言,大多数情形下都是国家权力控制城市发展,而很少出现城市自身会塑造国家的发展。北京作为都城,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京城”的光芒永远大于北京,自辽、金时期北京作为都城起,其城市的管理就往往是中央兼管的分量多于其作为“城市”自身的地方行政管辖,城市的兴衰往往随政治地位而升降。也就是说,城市的兴衰往往视乎国家的兴衰,而不是相反。不仅历史上的北京如此,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的起起伏伏也大抵相仿。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