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ISBN: 978-7-300-33961-0
条码:
作者:
[波]亨利·泰弗尔
相关图书
装订: 平
印次: 1-1
开本: 异16
定价:
¥119.00
折扣价:¥107.10
折扣:0.90
节省了11.9元
字数:
4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339610
每包册数:
7
出版日期:
2025-05-16
内容简介:
《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的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81年,并于2010年再版。全书分为四部分十三章,系统汇编了作者关于刻板印象、群际关系与社会认同的重要研究,展现其理论发展的内在脉络与一以贯之的社会关怀。本书是理解社会认同理论演进及社会心理学如何回应现实问题的关键著作,也为公共管理、组织行为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1919–1982),波兰裔社会心理学家,以其在社会认知与群际关系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闻名。他是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推动欧洲社会心理学从封闭抽象的“真空实验”时代,走向更具社会关怀与历史责任的研究进路。
章节目录:
第一章 视角的形成与演变 个人议题 社会维度 第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过程 引 言 第二章 真空中的实验 引言 个体、人际和社会心理学 一种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视角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中的个体和群体 社会心理学有多 “社会”? 个体主义和群体理论 第二部分 从感知判断到社会刻板印象 引 言 第四章 夸大的重要性 引言 差异强调的 “相关”维度 社会感知 实验说明:价值与判断中的差异强调 价值、分类和刻板印象 预测的提出 预测在不同系列中的应用 抽象连续体 第五章 差异与相似:判断的一些背景 引言 分类和长度判断 对人的感知判断极化 强调社会相似性和差异性:族群刻板印象的两个案例 第六章 偏见的认知方面 引言 范畴化 同化 寻求连贯性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群体 引言:刻板印象和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的四个功能 刻板印象的认知功能 社会刻板印象和个体价值 集体行动的 “意识形态化” 集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 结语 第三部分 内群成员与外群成员 引 言 第八章 偏见的经历 引言 过去的经历 在英国的经历 英国的形象 态度的变化 第九章 我群中心主义的形成 儿童对自己民族偏好的发展 儿童对自己民族或族群的贬抑:两个案例研究 第十章 儿童的国际视角 一项探索性研究 知识和偏好 第四部分 群际冲突 引 言 第十一章 群际行为的特征 人际行为何时会变为群际行为? 从社会流动到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社会范畴化、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 社会范畴化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和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和相对剥夺 第十三章 群体分化的实现 “最简”群体实验和“真实”社会情境 群际分化的策略 第十四章 群际关系中的退出和呼吁 退出和呼吁,流动和变革 个体退出、群体退出与群体齐呼 群际关系中的呼吁、现状和社会比较 第十五章 少数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少数群体? 少数群体资格的内部和外部标准 从社会稳定到社会变革:少数群体资格的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精彩片段:
第二章 真空中的实验 引言 1969年春,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协会全体会议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召开。在工作会议和无数次会外讨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这两种观点有时甚至矛盾地存在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发表的看法之中。会议上展示的一些论文遵循了长期以来的传统,即基于过去 20多年来人们已经熟悉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的严谨的实验研究。其他人则表达了不满,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和研究路径。论文展示后的讨论揭示了一种复杂且矛盾的集体心态。一方面,大家对通过明确的经验假设及其实验检验等成熟方法所取得的成就表示了由衷的尊重。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为了获得少量的科学声望,增加些许的知识,就必须对社会、科学和哲学等许多研究背后的假设不加质疑地接受,这是非常沉重的代价。1969年春的 “学生革命”很有可能与这些冲突有关。如果是这样,那么让这些潜在的知识冲突浮出水面,应该被视为这次动荡的积极面向之一。 但是,许多在会议上从不同角度讨论的问题,早在最近几批学生取代1950年代 “沉默的一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最重要的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质;用于分析 “自然”社会现象的方法的适当性;关于人和社会的未加说明的假设、价值观念和预设的本质,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科学成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与物理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这些问题在鲁汶大学清晰地浮现出来,显然应该继续讨论。协会定期组织的 “小型工作组会议”就是继续讨论的框架形式之一。约阿希姆·伊斯拉埃尔 (JoachimIsrael)在哥本哈根与我和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Serge Moscovici)进行了一些初步讨论后,承担了组织这次会议的责任,并最终促成了 《社会心理学的背景》(Thecontextofsocialpsychology)一书的出版。会议于 1970年 4月在埃尔西诺 (Elsinore)举行,如果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Hamlet)当时问的是 “如何生存”(howtobe),而不是他提出的另一个不朽的问题,那么他很容易就能成为与会者之一。 在这个总体框架内,本章的目的是表达我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点,我的工作几乎完全是在该学科的实验传统下进行的,并且我仍然相信,在我们可以采用的社会行为研究方法中,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理论前景是最有希望的。这种观点可能只是一种信仰,甚至可能是出于绝望而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理由继续沿着这条笔直而狭窄的道路走下去:第一,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第二,没有证据表明,对社会行为的心理层面进行研究的其他方法比实验方法更加坚实可靠。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之所以 “无关紧要”,只是因为它是在社会真空中进行的社会科学实践。这种真空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基础研究而非应用研究,而是因为社会心理学家经常错误地判断了他们的学科所关心的是哪一类人 (homo):“生物学的”、 “心理学的”还是 “社会心理学的”。
书 评:
本书不仅仅是亨利·泰弗尔创造才华的表达,更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敏感见证。泰弗尔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变革和应对的感人故事——在智识和政治层面。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有时,一本书就能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心声,用几百页的篇幅概括其一生的工作。亨利·泰弗尔的《社会认同论:人类群体与社会范畴》就是这样一本书……作为一名犹太人,他明白成为偏见和歧视的对象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研究者,他试图找出影响当代多元社会中少数群体认知生活的社会心理力量。 伯纳德·罗森(Bernard C. Rosen),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这本书不是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视角:通过社会学社会感知的透镜来观察人类群体和社会范畴。通过这一视角,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特定时空的现实问题中找到了相当多的真知灼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师生都要感谢泰弗尔撰写了这本书。 阿尔文·罗斯(Alvin W. Rose),迈阿密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