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研究的多维视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出土文献研究的多维视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
|
ISBN: | 978-7-300-33903-0 |
条码: | |
作者: |
曹峰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 |
定价: |
¥89.00
折扣价:¥80.10
折扣:0.90
节省了8.9元
|
字数: |
25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9030 |
每包册数: |
7
|
出版日期: |
2025-04-15 |
|
内容简介: |
本书选取近年出土的思想类文献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篇章,如清华简《保训》《五纪》《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汤处于汤丘》《心是谓中》、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黄帝四经》,除分析这些文献的思想结构和哲学价值外,也试图借助这些文献对“中”“五”“和”“天”“命”“性”“孝”“心”“色”“礼”等重要的思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出新的解读。本书还对上博简《鲁邦大旱》《天子建州》、郭店楚简《尊德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四篇的文本作了全面注释,试图从文字到思想,对这四篇予以整体的考察。最后三章对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出土文献研究的独特性和有限性。本书涵盖文本注释、思想解读、方法反思三个方面,涉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各个层次。
|
作者简介: |
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首席专家。曾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长于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表论文200余篇,译文4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0余部。
|
章节目录: |
前 言 第一章 清华简《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 ——兼论“三降之德” 一、“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 二、四个“中”均当释为“公平公正” 三、何谓“三降之德” 四、结语 第二章 从《逸周书》二文看清华简《保训》之“中”的刑书性质 一、既是实物又是理念的“中” 二、由《尝麦》篇看“中”的刑书性质 三、《度训》篇的启示 第三章 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研究 一、代表最高理念的“中” 二、作为具体德目的“中” 三、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中” 四、余论 第四章 清华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观念研究 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材料 二、“水、火、金、木、土”当为“地”之五行 三、《汤在啻门》是否已有尚土和生克观念 四、从《汤在啻门》五行观看此文的性质和时代 第五章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下两部分简文研究 一、《殷高宗问于三寿》释文及研究现状 二、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三、上下两部分的解读 四、本篇的性质 附录:上博简第五册《彭祖》释文 第六章 从“食烹之和”到“和民”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和”思想研究 一、《汤处于汤丘》的基本情况 二、《汤处于汤丘》关于“和”的论述 三、从“和”的角度看此文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 四、余论 第七章 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 一、简文文意的梳理 二、《心是谓中》中的心论 三、《心是谓中》中的命论 四、结语 第八章 “色”与“礼”的关系 ——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子下》之比较 一、三家所见“色”与“礼”关系的论述 二、三家关于“色”与“礼”关系的讨论 三、先秦文献所见以“礼”制“色” 四、余论 第九章 上博简《鲁邦大旱》思想研究 一、《鲁邦大旱》的重新解读 二、《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与《晏子春秋》比较 三、《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神事与人事 四、《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刑与德 第十章 上博简《天子建州》注释 第十一章 郭店楚简《尊德义》分章考释 第十二章 郭店楚简中的“天”“命”“性” 一、从“天生本、人生化”看天人意识 二、郭店楚简所见儒家形上学意识 三、余论 第十三章 睡虎地秦简所见对“孝”的重视 一、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中与“孝”相关的罪行 二、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及《日书》所见的“孝” 三、余论 第十四章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注释 第十五章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兼论《经法·道法》的逻辑结构 一、《黄帝四经》法思想的天道论基础和人性论依据 二、“有害”论是一种人性论表述 三、“有害”论和动静关系论 四、《经法·道法》的逻辑结构和人性论 五、《黄帝四经》人性论的独特性 第十六章 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 一、出土文献的思想史意义和价值 二、出土文献研究的局限性 三、出土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十七章 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第十八章 20 世纪学科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学 ——兼论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 一、近代学科体制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学 二、20 世纪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三、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 后 记
|
精彩片段: |
因此,与后世比较典型的阴阳五行学说如“五德终始说”相比,与比较典型的阴阳五行类文献,如作为预测工具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作为兵阴阳技巧的张家山汉简《盖庐》,作为政治管理手段的《管子·五行》、《礼记·月令》、《吕氏春秋》之十二纪、《淮南子·天文》以及《春秋繁露》讨论阴阳与五行的各篇相比,《汤在啻门》虽然也力图贯通天地人神,但其中的五行仍然只是狭义的朴素的五行,而不是阴阳与五行两相结合、时间上循环往复、空间上无所不包、结构上灵活多变、内涵上丰富多样、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阴阳五行。与狭义五行观相比,笔者将这种发达的阴阳五行观称为广义五行观。在广义五行观中,“五”已经不再处于神的影子之下,而成为一统天下的宇宙图式的最高代表。 《汤在啻门》体现出当时的思想家利用五行建构世界秩序的努力,但五行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且这种狭义五行观和秦汉之际将世界万象编入五行框架的广义五行观有很大的不同。清华简的抄写时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因此,《汤在啻门》的创作时代有可能在战国早期甚至春秋晚期。从五行观念演变的历史看,狭义五行观也大致和这一历史时期相吻合。通过考察《汤在啻门》的气论以及鬼神观,我们得知,《汤在啻门》体现出养生以治国的思想特色,黄老道家尤其重视这个问题。伊尹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地真”是特有的道教用语,“四神”“九神”“天尹”也很有可能和道家、道教中的“神人”“真人”“天人”等神仙有关,因此后世道家、道教可能从《汤在啻门》这类文献中吸收过资源。就鬼神观而言,《汤在啻门》既重视鬼神,又不唯鬼神,既重视人的理性思考,又借重鬼神作为禁忌所能产生的神秘力量,因此和将鬼神视为绝对力量的墨家无关,思想倾向更接近黄老道家。前引《鹖冠子》《黄帝四经》等黄老道家文献都积极地将五行纳入自身思想系统之中。因此,就文献性质而言,说包含着丰富五行观的《汤在啻门》是后世各类思想尤其是黄老道家思想的源头,可能是合适的。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