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
ISBN: | 978-7-300-33394-6 |
条码: | |
作者: |
张静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2 |
开本: | 大32 |
定价: |
¥69.00
折扣价:¥62.10
折扣:0.90
节省了6.9元
|
字数: |
8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33946 |
每包册数: |
11
|
出版日期: |
2025-04-23 |
|
内容简介: |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掌握有效提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被AI取代! 北大文科一级教授全新力作: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作品,系作者深耕研究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 数十年学术研究与论文指导经验大公开:作者结合自己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在北大讲授论证性思维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经验,在书中例举了大量优秀研究的提问方式,极具实用性 清华、人大等高校学者倾力推荐: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七位学者(包括四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磅推荐:李路路、肖滨、佟德志、何艳玲、梅赐琪、刘军强、赵吉
|
作者简介: |
张静,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开设论证性思维与写作、历史与社会、政治社会学专题等课程。出版《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法团主义》《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从故事到知识:政治社会学观察》等著作。
|
章节目录: |
提问的目的 始于探索 任意提问 人文与社科 拙进质疑 学位论文的深度 研究选题 系统性思维 为困惑增加信息 从现象出发 从理论出发 指向因果关系 反事实提问 假设性提问 政策研究 有关价值的提问 有关意义的提问 面向争议 面向复杂性 面向改善 前沿问题 关键问题 因果的角度 一般化提升 应用研究的提问 关切公共事务 问题的建设性 问题的价值 深化与颠覆 将问题理论化 理论与辨识 理论与经验 理论与提问焦点 分析框架 思维逻辑 认知信念 判断与知识 个人经验 主观意愿 固有范式 世界观 语言表达 比较与衡量 关联推想 合理性 联系专业概念 非预期现象 真问题 伪问题 意识形态问题
|
精彩片段: |
前 言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提问是天赋还是技能?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要点,加以学习来改善提问?对于这些问题,老实说,我并不确知答案。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很多家长都被孩子不断的提问困扰不已,孩子未经任何技能训练,却能问出家长有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逐渐停止了提问,因为儿时不知道的如今已经知道,了解之后就不再好奇。但是,对于不知道的东西呢?为何好奇心到成年之后就丢失了? 提问是人们主动与环境进行交流的方式。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如何提出问题。不少论文实际上并没有提出研究问题,甚至没有沿着正确的研究问题前进。老师指导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目标——论文究竟要回答什么问题,但是学生似乎更希望老师给出问题,你提问,我回答。我曾经随机展开一些调查,比如在出差旅行中,当身边旅客有学生的时候,我问他们学习经历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开题受挫,自己设想的研究问题一再被老师否定。他们觉得很诧异,为何自己的研究问题总是被否定?很多学生不敢在课堂讨论中发言,原因也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够好。 为何会有此担心,而不是像儿童时期一样,只要有不懂的就问?除去成年后出现的各种心理负担,比如害怕“暴露无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辨别问题的好坏,专业术语叫问题的价值——为何它是值得研究的?儿童时期的好奇不需顾及价值,可研究性提问就不同了,因为它是具有特定目标和逻辑的探索性活动。提问是认识的开始,更是学习的开始,穷于提问意味着认识和学习能力的下降。 然而,如何使这些能力提升,通过学习是否可以提升提问的能力? 在一次讨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沙龙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朱海燕编辑发现,很多学员都困于如何提问,遂邀我写一本“轻教科书”,针对普遍的提问困难,说明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进而提升相关能力。比如,研究工作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指向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伦理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提问有何限定等。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轻教科书”这种图书:它力图以较为轻松的形式讲专业,简洁并针对实际,有例子可借鉴,短时间能够读完,可以随身携带。 我很犹豫,因为研究性提问是一种追踪不解的思考方式,它推动知识甚至是文明的演进,只为人类所特有,很难标准化。虽然常听到某些指点说,那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但这往往只代表了某种角度或理论传统的评判。离开了前提条件,提问就很难有绝对不变的优劣,不是技巧,也就无法训练。追踪未知的动力和旨趣在于研究者自身,如果自己没有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如何靠别人教会?但海燕说服我放下顾虑。她说:“不管能否教会,总结一点经验让读者去领会也是好的,知道和不知道研究性提问的思维逻辑,还是不一样的。”的确,很多人是先模仿后上道的,于是我下决心写出这些有关提问的心得。 如果读者是刚开始从事研究的新手,对研究选题感到茫然,在很多想法中不知所措、难以作出选择,无法判断自己的研究问题是否可做;或者如果读者处于研究水平提升的过渡期,正在寻找更有深度和价值的研究问题,那么希望这本小书能有一些帮助。 区区几万字,我不敢奢望能够教会提问,但如果读完发现研究性提问并不简单——不是仅指找到一个可以交差的研究问题,而是有关一系列发现的思维方式启迪:发现现象,发现现象中值得注意的焦点,发现用什么样的提问准确表达它,发现有关的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是不是重要,其有助于解决哪些宏观问题等——就证明学到了东西。
|
书 评: |
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获得有价值研究成果的前提,它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习提问,无论是根据事实提问还是反事实提问,远远胜过缺乏质疑的盲目学习。 ——肖滨(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我们常常更关注如何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提出问题也很重要,有的时候可能更重要。张静老师的新著《学习提问》值得认真阅读,因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的开始。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学术探索的关键一步,更是知识生产的价值关切。《学习提问》一书细致论述了这一主题,并充分彰显了张静老师的学术风格:在细腻陈述中蕴含理论锋芒,于精妙思辨间呈现学术张力。 ——何艳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常务副主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向习以为常处发问几乎是研究者最重要、最有乐趣的工作。张静老师是最会发问的学者之一。这本写在手边的书值得放在案头,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看到,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心有戚戚”。 ——梅赐琪(清华大学教授,《公共管理评论》副主编) 问题是文章的发动机。张静老师的《学习提问》是强健认知的利器,特别是在AI日渐普及的现在。学会提问,写作和思考就不至于成为下一个“非遗”了。 ——刘军强(清华大学教授,《写作是门手艺》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提出一个好的学术问题就是重新认识一次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提问》一书既为我们提升研究能力提供了支撑,又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提供了底层的思维逻辑。 ——赵吉(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学术公益平台“政治学人”“公共管理共同体”创始人)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