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走向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走向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
ISBN:978-7-300-33920-7 条码:
作者: 陈曙光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异16
定价: ¥118.00  折扣价:¥106.20
折扣:0.90 节省了11.8元
字数: 1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9207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25-07-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世纪”为尺度定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坐标,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理论地位、历史地位特别是世界地位的政治判定,其意义没有任何理由被低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与中华民族重新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的时机相一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已经自信地走向世界学术舞台,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担负起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使命,标志着中国已经实质性参与到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现场,并作出与其自身地位相匹配的理论贡献。
何谓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语境如何理解?何以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是什么?解码中国样本何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改变世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本书尝试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
陈曙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等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200多篇,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近百篇次。

章节目录:
第一章 中国样本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泛指还是确指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语境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冠名条件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研究样本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研究向度
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本质
七、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家族谱系
八、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史意义
第二章 世界历史民族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世界历史民族的出场
二、世界历史民族的理论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世纪的主干
形态
三、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形态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向度:中国向度与世界向度
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使命: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与文明
进步
第三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新时代 “精神上的精华”
二、“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
三、“四个板块”的体系结构
四、“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第四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世界之问”的多重面相
二、“世界之问”,制度是表象
三、“世界之问”,根子在哲学
四、“世界之问”:中国如何应对
五、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是一个过程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实现现代化理论的范式重构和术语革命 …
二、改变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版图和世界历史格局
三、启迪发展中国家走自主现代化的新道路
四、规避西方 “现代化悖论”和 “现代性之殇” ……
五、开创大国气象、东方气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 ……
一、全球治理思维的范式转换
二、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
三、开创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四、两制共存范式的当代构想
五、引领世界历史的行动纲领
第七章 世界大变局与人类文明的重建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人类文明的出场
二、世界正义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传统人类文明的影响
三、百年大变局:人类文明重构的历史契机
四、“世界之问”:重建人类新文明的基本方向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可能的新文明类型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化:引领人类精神成长的中国
主张
七、人类文明重构中的新旧交替与新旧纠缠
结 语

精彩片段:
建构人类新文明,是全世界的共同事业。黑格尔认为, “世界精神的完成和实现,并不是一个民族自己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由许多个民族共同实现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既要有担当精神,也要有边界意识,既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包打天下。人类文明重构的中国方案,一定意义上打上了中国烙印,但本质上不是中华文明的世界化。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主体是中国,但其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迎合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体现世界的价值共识,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走向世界,绝不意味着中华文明殖民世界,绝不意味着走向东方中心主义。国际权力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不可能接受单一文明膨胀为人类文明的结局。亨廷顿曾断言, “东亚日益增长的自信导致了亚洲普世主义的出现。” 我们对此应当保持警惕,东亚经济圈的崛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东亚自信,但这应当是一种理性的自信、清醒的自信,不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也不以矮化、贬低西方为前提,各美其美兼容美人之美,最终通往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正如 “地球祖国”出现在地平线上,不是为了取代各自的祖国;人类新文明出现在地平线上,也不是为了取代各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各种改头换面的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寻求共同性,建构新文明。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能否上升为人类共识,能否成长为人类新文明,关键取决于中国能否真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力量对比能否发生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变化。世界历史从来都是由世界历史民族书写的,世界难题从来都是由承载世界历史使命的伟大民族主导完成的,居于地球边缘地带国家很难在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中担纲重要角色,也不可能为人类新文明的重构发挥决定性作用。21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在时隔数百年之后再度跻身世界历史民族之列,必定在“世界戏剧的舞台”扮演重要角色,担负起引领世界精神成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世界历史的演变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文明的进化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方案的世界化所带来的变化将是深刻的、持久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国际交往理性和国际文明规则正在重塑,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和世界精神正在崛起,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启。中国是一个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量、超大规模人口数量、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它不是作为另一个大国参与新文明类型的建构之中,而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参与者介入其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奋斗,便是人类的奋斗;中国的希望,便是世界的未来。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