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给阿库的十四封信——青少年写作实用攻略(创意写作书系(青少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给阿库的十四封信——青少年写作实用攻略(创意写作书系(青少版))
ISBN:978-7-300-33840-8 条码:
作者: 李韧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大32
定价: ¥49.00  折扣价:¥44.10
折扣:0.90 节省了4.9元
字数: 2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338408 每包册数: 18
出版日期: 2025-05-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山精和阿库之间的书信往来,讲述了写作与成长的故事。如果说《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是课堂指导及写作练习,那么本书就是一本沉浸式写作指南,因为真实的写作就生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书中的师生故事皆为真人真事,这些触及心灵的写作故事将启发更多青少年学习写作,爱上写作,重建写作思维。全书共十四封信,这些信既是关于写作技巧的深入探讨,又是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图文并茂,语言亲切,仿佛信中的山精和阿库就在你我身边。
?与写作相伴的日子
?开凿现实的坚冰,让灵感之泉汩汩而出
?未完成的初稿与涡虫的领悟
?一个说自己不会虚构的人,怎么会有喷涌的故事?
?人物与木偶的区别是,他们此刻就要出发去解决问题
?向未知的黑暗腹地挺进!
?主题是你心中燃起的精神之火
?在重聚路留下生命的印记
?修改与涂抹,是持续的意义追寻
?让马跑起来!
?赴一场烤乳猪之旅的技巧
?只要有人读完你写的每一个字
?读什么都好,只要真的沉浸其中
?写作是农业,不是工业

作者简介:
李韧,1975年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16年起在北大附中首开国内给中学生的创意写作课,被称为国内中学创意写作第一人。她在教学中引入创意写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法,帮助青少年唤醒对表达的渴望、对生活和自身存在的思考,让他们以文字为触角探索广袤无边的世界。她的学生累计创作习作超千万字,很多高中生因她的创意写作课而不再惧怕写作,并被激发出创作的勇气和毅力。出版《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

章节目录:
导语
第一封信 与写作相伴的日子
第二封信 开凿现实的坚冰,让灵感之泉汩汩而出
第三封信 未完成的初稿与涡虫的领悟
第四封信 一个说自己不会虚构的人,怎么会有喷涌的故事?
第五封信 人物与木偶的区别是,他们此刻就要出发去解决问题
第六封信 向未知的黑暗腹地挺进!
第七封信 主题是你心中燃起的精神之火
第八封信 在重聚路留下生命的印记
第九封信 修改与涂抹,是持续的意义追寻
第十封信 让马跑起来!
第十一封信 赴一场烤乳猪之旅的技巧
第十二封信 只要有人读完你写的每一个字
第十三封信 读什么都好,只要真的沉浸其中
第十四封信 写作是农业,不是工业

精彩片段:
写作作为一项表达沟通的技能、一门古老的手艺,门槛实在不高。可它其实包含了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习写作不仅是在学习如何思考,也是在学习如何理解自我,让自己的精神更加成熟健全。作为写作老师,姑且不论我的写作水平如何,单是把这项复杂的思维训练讲清楚、教明白,就并非易事。2020年,我的第一本书《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问世,作为教材,它包含了写作任务以及写作方法指导。但是,我始终感觉我们课程中最鲜活的部分没有被放进去。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人。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挑战、他们如何应对,这些事情总是最触动我的心。由此我逐渐领悟到,成果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脱胎于人类渴望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和思想的意愿。它最有人情味。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才最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如何渴望以写作为工具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也许结课时,有的学生写出了满意的作品、收获满满;另一部分学生则带着遗憾离开。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一起真切地理解了什么是写作思维。对作为教师的我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我写了这本书。较之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我更在意和青少年一起探讨写作之道。因为在大部分“00后”认可“每个人都值得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今天,还有太多人以为写作只是少数有特殊才能者的事情。那么多青少年出于种种认识误区,不敢也不知怎么畅快地科学地写作,遑论能写得好。甚至,即使写得颇为不错的孩子,也因为各种原因心怀忐忑,并不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而任何人,如果不敢写、不多多地写、不享受写的过程,怎么能在长长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地写?怎么能从根本上“写得好”?想要提升写作能力,需要从理解写作入手。
那么,写作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我用了十四封信,写尽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写作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它是种植,让我们思想的种子随着敲打文字和编织叙事而生根发芽、蜕变和成长。写作能锻炼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升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它也许没法马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成为什么“家”,但它拓宽了人的内心版图,使之更强大和美好。
这本书采用了书信的形式,把写作的不同阶段、要素拆分进山精给阿库的信。这来源于前几年我线上课的教学灵感。为了与素不相识(也不愿打开摄像头)的青少年建立平等合作、并肩探索的关系,我每次线上课都是以在屏幕这端读一封山精给阿库的短信开启的。山精,是我的笔名。阿库,是我对屏幕那边所有满怀期待的或心不在焉的小面孔的统称。毕竟,就算来上课的每个人都为自己起了笔名,写信时的我也需要在心里“召唤出”一个等待拆信的少年的名字和面孔。那段日子里,不仅山精给阿库写信,课程里的每个人也给自己有话想说的人写信(准备好信封,可以下楼寄出的那种)。同伴之间也曾互为编辑,就彼此的创作正式写信,问询对方的创作意愿、和盘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许正因为见不到面,所以我感觉大家会格外用心对待这些信:用词恳切,态度端方。带着这样的记忆,当我揣摩自己想写的是什么时,第一时间想到了写信的形式。我希望你我心灵相隔并不遥远,希望你读信时,在默默和我交谈。
如果说我对“写作思维”能有一点领悟和一点谈论的资本,那么这首先来自我教过的几千名学生。是他们对抽象的理念、对技巧的反应、他们的做法,引导我切实理解写作是什么,以及我到底在做什么。因此,这本书的每封信里我都放了学生的真实案例。我挑选案例的原则不是“优秀”或者“好”,而是这些案例体现了学习者探索写作的过程。也许你的状况和他们不那么相似,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的实际经历能唤起你对自己面临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当然,我还放入了山精即我本人的一点经历和思考。这完全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如果我们明白对一项有魅力的事物的探索可以永无止境,那么我们可以甘愿渺小,同时保持兴致勃勃。
或许我的理解和讲述不够深刻和准确。不过有一个理解,我确信自己不会改变:写作是为活生生的人的意志准备的。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富有魅力,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版图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辽阔无边,涌动着生机。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