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增订版):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抗战家书(增订版):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
ISBN: | 978-7-300-34094-4 |
条码: | |
作者: |
张丁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2-1 |
开本: | 异16 |
定价: |
¥79.80
折扣价:¥71.82
折扣:0.90
节省了7.98元
|
字数: |
23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60页
|
发行编号: | 340944 |
每包册数: |
7
|
出版日期: |
2025-06-15 |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赵一曼、蔡炳炎、左权、戴安澜等40余位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讲述了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生动资料和鲜活视角。书中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官兵的家书,也有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还有爱国华侨等各阶层民众的家书,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们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厚情怀。 每一封家书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记录。“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伟大实践。
|
作者简介: |
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自2005年以来发起并主持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致力于家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性收藏研究”。著有《纸短情长——中国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策略》,主编《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图说红色家书》《逆行者家书》《家书里的新中国》《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等家书类图书20余种,发表家书研究文章150余篇。
|
章节目录: |
上 篇 兄弟携手赴国难 /2 吉鸿昌:光明正大 从容赴死 /15 赵一曼: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 /23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27 刻在灯柜上的抗战“遗书”/32 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 /36 谢晋元:为国而死 重于泰山 /43 留得重逢相对流 /49 叔侄同荣效国命 /65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73 刘中新:你在哪里?/80 愿献头颅保中华 /88 望妻进步共抗战 /94 张自忠:尽忠报国 取义成仁 /105 古来征战几人回 /113 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 /120 “防空须知”最关情 /126 彭雪枫:枪林弹雨是军人们的家常便饭 /138 “刘老庄连”李云鹏烈士家书 /147 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 /155 衡阳保卫战余子武将军绝笔 /164 徐光耀: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 /168 下 篇 一位爱国绅士临刑前的诫子书 /176 不做时代的落伍者 /180 乔秋远:执笔亦等于执枪也 /187 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 /195 白衣天使抗击细菌战 /209 华侨爱国代代传 /215 跟这个伟大的时代向前走 /220 侨批中的抗战故事 /228 徽商家书里的抗战 /234 大轰炸下的亲情传递 /246 日寇侵犯汝南纪实 /254 钟敬之:国敌家仇铸在心 /261 平安信背后的劳工血泪 /268 劳工中的幸存者 /271 窦大哥精神还好 /277 孩子们战斗的家园 /284 艺术服务抗战 /287 战时保育生的思亲家书 /294 流亡途中祖父绝笔 /298 北平沦陷的八年 /303 台湾同胞的寻根之旅 /309 附录 征集家书、日记、回忆录 /312
|
精彩片段: |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致战友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吉鸿昌致妻子胡红霞 母亲……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赵一曼致儿子宁儿 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新四军战士程雄致父母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刻在灯柜上的傅常遗书 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字淑宁,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1905年生于四川宜宾。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11月考取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校女学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一曼辗转来到上海。9月,由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与校友、中国共产党员陈达邦结婚。当年10月回国。1929年1月生下儿子宁儿。 1932 年春,赵一曼到东北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4年7月,担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开展游击区工作。 1935年秋,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威震珠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1935年11月在战斗中受伤被俘。 不久,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日寇使用各种酷刑摧残她,但她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敌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1936年8月2日,在押送途中,赵一曼感到死亡迫近,希望给她7岁的儿子写一封遗书,就从押送的职员处借了笔和纸,前后两次,写了反满抗日的遗书。 此时,赵一曼希望这份遗书能转到宁儿的手里,表达她作为母亲的遗憾和对儿子的希望。然而,她也清楚地意识到,首先看到这份遗书的将是自己的敌人,这些残酷而暂时强大的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书,去寻找和迫害她的宁儿。于是,她拿起笔,又写了一份与她被捕后编造的假口供一致的另一份遗书,看起来好像是余言未尽有所补充。这封遗书不长,全文如下: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 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育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写完遗书后不久,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1岁。 195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赵一曼》在全国热映,女英雄赵一曼的名字家喻户晓。观众中也有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和儿子宁儿,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亲人。直到 1954年,在赵一曼家人多方寻找和她当年战友的帮助下,才最终核实了烈士赵一曼的身份。于是,陈达邦带着儿子陈掖贤(宁儿)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的列车,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们参观了赵一曼烈士的事迹展览。看到母亲被敌人残酷折磨,陈掖贤悲痛不已,用钢笔把母亲写给他的第一封遗书抄在了笔记本上。他要永远记住母亲的叮嘱,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如今,陈掖贤也已去世。当年他手抄的家书,传到了他的女儿、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的手上。 在赵一曼的故乡四川宜宾建有赵一曼纪念馆,她的家书和英雄事迹被广为传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2009年,赵一曼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深情朗读了赵一曼这两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丁章)
|
书 评: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重读抗战家书,感受家国情怀! “中国好书”获奖图书 ——入选—— 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中国出版协会年度“中国30本好书”、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光明日报》光明书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畅销榜、《中华读书报》好书榜等 雷颐 马勇 解玺璋 陈子善 孙郁 樊建川 联袂推荐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