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背后: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人文书托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光环背后: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人文书托邦)
ISBN: 978-7-300-33988-7
条码:
作者:
苗伟山
相关图书
装订: 平
印次: 1-1
开本: 大32
定价:
¥79.80
折扣价:¥71.82
折扣:0.90
节省了7.98元
字数:
12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280页
发行编号: 339887
每包册数:
11
出版日期:
2025-06-15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学术体系中的特殊群体,“海归学者”长期被光环笼罩:国际化的教育背景、卓越的科研成果、显著的社会声望与优渥的职业待遇,他们似乎成为学术成功的典范。然而,光鲜背后,其真实处境究竟如何? 《光环背后:中国新闻传播海归学者的身份认同与学术实践》透过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基于作者自2014年至2024年间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逾百位海归学者的深度田野调查与跟踪访谈,细致描绘了这一群体在回国后的身份建构与学术实践,构成对中国高校体系跨代际、跨区域的立体观察——受访者涵盖老中青不同世代,分布于北上广深、苏杭、南京、武汉,以及西安、合肥、济南、青岛、昆明、兰州、沈阳等城市。 本书力图还原海归学者作为具体个体的学术生活与身份实践,展现了海归学者回国后所面临的适应与博弈、热情与倦怠、梦想与困境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的调适过程。通过呈现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作者不仅揭示了海归学者群体在重返本土学术场域后面临的冲突与平衡,也拓展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知识生产的理解维度。 本书旨在打破对“海归学者”的单一想象,将人们关注的视线重新拉回到人的真实处境、经验和感受,推动我们反思知识生产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并由此开启关于学术意义、社会链接与学术公共责任的广泛讨论。
作者简介:
苗伟山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在多所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埃默里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法国波尔多政治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传播与社会学刊》,以及众多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如: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New Media & Society,Social Media + Society,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Science Communication等。多次荣获国际传播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教师组最佳论文奖。担任50余本英文SSCI学术期刊和多家海外出版社的评审专家。 作为一名批判数字文化研究者,研究兴趣集中在科技、文化与社会的互动中涌现出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正义与平等议题。此外,持续关注学术知识生产的社会文化意涵,并将其视为通向自我探索、社会链接和现实改造的实践路径。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意识:看见人的故事 二、研究对象:多样化的海归学者 三、研究框架:社会文化视角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标准 二、数据采集与样本描述 三、数据分析 四、研究自反性与位置性 第三章 出国与回国——双向文化冲击、学术调适与研究主体性 一、从国际留学生到海归学者 二、海外求学、文化冲击与自我认同 三、重返本土:学术再适应与融入 第四章 适应与发展——学术写作、身份重塑与实践策略 一、作为社会实践的学术写作 二、个人的学术目标与实现 三、组织的政策与考核制度 四、学术社区/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业绩评估与反思——学术发表与身份认同 一、业绩表现:四种类型的发表业绩 二、幕后故事:成功的、失败的与躺平的 三、身份认同:对个人与学术社会间关系的反复审视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再次回到人的故事 二、不一样的声音 三、故事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访谈摘录 摘录一 海外学习的经历、反思与回国 摘录二 海归学者在国内的经历与故事 摘录三 海归学者的学术实践与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精彩片段:
艾米丽在中国的一所985高校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业后,前往美国中西部一所知名公立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 在赴美之前,她已经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美国的博士项目有所了解。尽管如此,艾米丽在进入博士阶段后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差异。她回忆道:“感觉自己开始正式地学习这套知识体系。”所谓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指的是艾米丽所选修的课程、阅读的文献和掌握的各种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在与导师和同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她的这一感受,揭示了从初步了解到深度融入的转变,即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学习,还是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学术环境和思维体系的过程。 艾米丽提到,在选修的“传播学导论”课程中,有一次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并讨论自己导师的研究。具体来说,学生需要系统地阅读导师的论文和相关研究,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导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什么? (2)他/她在这个领域的核心观点和贡献有哪些? (3)这些年导师的研究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展开并不断深化? (4)导师的研究在学术传统中继承了哪些资源,并如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5)在这个学术脉络中,导师周围有哪些学者,大家在学术互动中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6)作为学生,自己应如何加入这场学术对话,并如何在导师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 艾米丽告诉我,这个作业叫作“找寻学术谱系,定位自己的学术发展”。通过深入并批判性地阅读导师的研究,并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逐渐意识到,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灵感的随性创造,还是建立与学术共同体的对话和互动。换言之,学术发展不仅是个人的探索,更是对一个更广阔学术话语体系的参与和贡献。 因此,对于艾米丽来说,这种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某些知识点,还让她深刻认识到,自己需要掌握学术共同体的基本知识,并努力融入,成为其中的一员。 在一次访谈中,我询问她所说的“学术共同体”到底指的是什么。艾米丽聪慧地领悟到了问题背后的深意,但她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分享了她的一位在香港地区读博的同学的经历。她说,这位同学在香港地区学习时,深刻感受到了学术环境对学术生涯的巨大影响。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几乎不看中文文献,也不写中文论文,这使得她只能选择一条路——写英文论文。她认为,相比在中文和英文之间徘徊,选择专注于英文论文更为明智,因为香港学术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聚焦于英文发表。“要选好你的路。”艾米丽总结道,“因为要生存,就必须满足这边老师的要求,按照他/她们的标准来。” 她也坦言,在翻阅课程布置的阅读材料时,几乎所有的论文作者都是西方学者,几乎看不到来自非西方国家的原创研究成果。她曾试图在相关作业中以中国为案例进行探讨,却发现老师和同学们对中国的案例兴趣寥寥。一次与导师的交流中,导师告诉她,如果她希望在美国找到工作,就必须多发表英文论文,并且选择那些美国学术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书 评:
其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