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摆渡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银发摆渡人
|
ISBN: | 978-7-300-34027-2 |
条码: | |
作者: |
陈辉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 |
定价: |
¥69.00
折扣价:¥62.10
折扣:0.90
节省了6.9元
|
字数: |
2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50页
|
发行编号: | 340272 |
每包册数: |
13
|
出版日期: |
2025-06-15 |
|
内容简介: |
“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其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青年家庭的摆渡人。本书基于对诸多老漂家庭的深度访谈,生动呈现了老漂家庭中的矛盾和关系调适,从家庭社会学视角描述和解释了老漂家庭的育儿生活和家庭关系。书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扮演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角色。尝试回答:为什么老漂是青年家庭的刚需?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特征?中年人如何在“做父母”“做儿女”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由此透视中国家庭的现代转型。
|
作者简介: |
陈辉,社会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转型与家庭发展”,在《中国农村观察》《民俗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专著《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获中国社会学会年度推荐好书(2016),近年来围绕老漂族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
章节目录: |
目?录 引言 我的妈妈是老漂 一 老漂时代的来临 老漂称呼的由来 老漂现象与家庭转型 走近老漂与走进老漂家庭 二 城市青年的育儿生活 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从带孩子到育儿 育儿呈精细化趋势 做好妈妈和做好爸爸 三 夫妻合作育儿的难处 0 ~ 3 岁孩子照料难题 接送孩子不容易过于理想化的协作育儿 何以解困,唯有老漂 四 成为老漂不容易 抉择 经济难题 心甘情不愿 五 难处的婆媳关系 小事也是大事 谁的家谁做主 负气返乡的婆婆 儿媳妇离家出走 强势的婆婆 在感恩与埋怨之间 关系新常态 六 亲子关系新状态 难得团聚 夹板气 母女像婆媳 历史遗留问题 中年叛逆期 七 老漂的委曲求全 气上心头 自我消化 憋出病来 新家庭政治 八 老漂眼中的带娃生活 每个人都要走的长征路 老人就是不花钱的保姆 带孩子是一份工作 带孩子就是卡时间和磨时光 老漂生活像坐牢 九 老漂的群体肖像 城市老漂与农村老漂 单漂与双漂 男漂与女漂 十 老漂的社交与休闲 人以群分 老乡见老乡 有人说说话 浅交 休闲活动 捡垃圾 十一 应对老漂养老之忧 儿女的家未必是父母的家 扎根养老 返乡自养 与家乡保持联系 还没到养老的时候 统筹一老一小 十二 走出育儿生活之困 育儿生活之困 如何做儿女 中年人的新活法
|
精彩片段: |
小事也是大事 有的老漂说,婆媳矛盾无大事。听婆婆或儿媳妇讲起彼此的矛盾,也主要是琐碎小事。琐碎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有时候,判断事情大小的标准,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要看事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因为关系的属性影响着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和应对。 老漂家庭中的婆媳矛盾,主要是由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琐碎的差异,在敏感中发酵,可能成为影响关系的大事。受城乡差异、代际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婆媳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孩子抚育方式方面秉持不同理念,引发饮食安排、家务安排、购物消费和生活节奏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琐碎矛盾或明或暗,在家庭生活空间中重复展现。 饮食之争 婆媳之间的饮食矛盾,有些是口味差异引起的,有些是生活水平差异引起的。跨地区特别是跨省通婚,更容易出现由饮食口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饮食水平差异引发的矛盾,更大比例发生在农村婆婆和城市儿媳妇之间。 “跟儿媳妇的摩擦在饮食上面比较明显吧!她是本地人,她喜欢吃的东西我都不会做;我喜欢吃比较辣的东西,她吃不了。她可能还是比较习惯吃面吧,但是她自己不会做,我做出来也不是她爱吃的味道。但儿媳妇性格很好,我们之间不会因此吵架。“(访谈案例编号 X017) 案例中的婆婆是四川人,儿媳妇是陕西人,婆婆擅长炒菜且偏辣,儿媳妇偏好面食但自己又不会做。本案例中的口味差异并未引发明显的婆媳矛盾,但在有些家庭,口味差异却被借题发挥,小事成为大事,上升到家庭政治层面。也许儿媳妇会抱怨,婆婆只爱做自己儿子爱吃 的,不尊重儿媳妇的口味,不在乎儿媳妇的感受。有些家庭的婆婆有这种敏感性,做饭时会多加注意,照顾儿媳妇的口味。跨地区婚姻特别是跨省婚姻,给许多老漂族的饮食安排提出了挑战。这既涉及烹饪能力问题,也涉及意识问题,还涉及儿媳妇或女婿对待口味问题的态 度。口味引发的婆媳矛盾,多数发生在老漂到来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口味磨合和彼此调适,普遍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模式。 “之前在家种地,地里啥都有,也不用咋买菜。现在就是啥都要买,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不用我掏钱我也不舍得!儿媳妇就劝我多买点菜和肉,顿顿都要有肉。哪能这样吃?后 来他俩就下班去买,说我光买便宜的不好。买回来我就得做,做少了不够吃,做多了吃不完,剩下的他俩又不吃,也不让我吃,都让倒了。你说可不可惜?我吃了几十年剩饭了有啥事?我一说,儿媳妇嫌我管得多,说不想和我争。不过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访谈案例编号 W016) 相比于口味差异,饮食水平差异引起的婆媳矛盾具有更强的张力。案例中的农村婆婆在饮食安排方面有两个苦恼:第一,舍不得买菜买肉。农民自己种菜,对蔬菜价格特别敏感,感觉超市的菜贵得离谱。有的农村老人乐于购买一些特价打折的蔬菜。生活相对节俭地区 的农村老人,更倾向于将“顿顿都要有肉”理解为奢侈。陕西的卫女士也曾吐槽自家婆媳之间的吃肉话题。卫女士在新疆长大,家中吃肉都是一大盘,但是婆婆所理解的吃肉只是切几片,这种吃法很难让卫女士满足,心里感觉非常不爽。(访谈案例编号 C065)第二,老人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一些年轻人认为吃剩菜剩饭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的认为剩菜剩饭中含有亚硝酸盐),但许多“50 后”“60 后”老人认为吃剩菜剩饭并不要紧,扔掉可惜甚至是浪费。老人做饭时,菜量和饭量很难精准把握,剩菜剩饭不可避免。个别家庭会形成一种局面:年轻人不在家吃饭时,老人吃剩菜剩饭;年轻人在家吃饭时,老人做新的。这样就避免了剩菜剩饭问题引发的矛盾。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