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挂断的人生:心理援助热线的23次破晓对话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未挂断的人生:心理援助热线的23次破晓对话
|
ISBN: | 978-7-300-34225-2 |
条码: | |
作者: |
骆名进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异16全 |
定价: |
¥75.90
折扣价:¥68.31
折扣:0.90
节省了7.59元
|
字数: |
9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342252 |
每包册数: |
12
|
出版日期: |
2025-08-01 |
|
内容简介: |
当心理援助热线接通时,听筒另一端传来的,可能是无助青少年的低声呜咽、打工人在漫长加班后的崩溃喘息、遭遇情感背叛者的绝望哭诉、抑郁症患者站在楼顶边缘最后的求救…… 这是一本藏匿于心理援助热线背后的心理急救手册。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早期干预到职场倦怠状态的有效修复,从家庭暴力事件的妥善应对到婚姻困境的成功破局,从原生家庭创伤的疗愈到自杀危机的紧急干预…… 本书完整呈现23通心理援助热线的接听过程,拆解7类当代人容易遇到的“心理触礁”场景。每一通电话的背后,都是中国式心理困境的切片。 作为三甲医院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作者团队凭借多年深耕精神卫生领域的丰富经验,向数以万计的来电者抛出了求生索,助力他们避开心理暗礁,绝处逢生,踏上人生重建之旅。
|
作者简介: |
骆名进 副主任医师; 就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目前主要从事社区精神卫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咨询工作。 尹肖雯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 一位喜欢画画的精神科医生; 就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
章节目录: |
第一部分 少年的烦恼 第 1 章 我学业压力好大 / 003 第 2 章 我学不进去了 / 012 第 3 章 我不敢和同学说话 / 020 第二部分 透不过气的家 第 4 章 我和爸爸的关系很糟糕 / 031 第 5 章 我不敢回家 / 039 第 6 章 我讨厌妈妈,却活成了她的模样 / 047 第三部分 破碎的婚姻 第 7 章 我的前夫和儿子都背叛了我 / 057 第 8 章 我不想离婚 / 067 第 9 章 我丈夫出轨了 / 076 第四部分 职场江湖 第 10 章 我想辞职 / 087 第 11 章 我被 PUA 了 / 095 第 12 章 我可能无法毕业了 / 103 第五部分 自我成长 第 13 章 我心里有一道过不去的坎 / 115 第 14 章 我讨厌现在的生活 / 125 第 15 章 我想征服她 / 135 第 16 章 我是多余的 / 144 第六部分 心灵风暴 第 17 章 我最近暴瘦了 10 斤 / 155 第 18 章 我的身体里住着四个“我”/ 163 第 19 章 我想朝那辆车撞上去 / 173 第 20 章 我觉得活着好累 / 183 第七部分 命悬一线 第 22 章 我身旁准备好了一把蝴蝶刀 / 195 第 22 章 我正站在楼顶 / 205 第 23 章 我已服药 / 215 后记 / 227
|
精彩片段: |
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 10 多年间,我看到了社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话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24 年 末, 国 家 卫 生 健 康 委 员 会 宣 布, 设 立 全 国 统 一 心 理 援 助 热 线“12356”,并于 2025 年 5 月 1 日前实现全国覆盖。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迈向标准化与普惠化,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从未如此迫切。 黄悦勤教授团队前期进行的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16.57%,其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7.57%;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7.37%。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约有 16% 的概率会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这还不包括非疾病状态下的情绪困扰和人际困扰。虽然需求如此之大,但真正寻求医学帮助的人却不多(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很低,仅有 9.5% 的患者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有着便捷性和隐蔽性特点的心理援助热线成了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心理援助热线也成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十分重要的一环。 我所在的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这条热线最早成立于 1995 年,并在 2004 年成为国家首批 24 小时心理援助热线试点,节假日不休,一路走来已经 30 个年头了,坚持下来实属不易。之前心理热线一共有两个席位,白天是两位专职人员值班,晚上设置一个席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接听,接听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由于成立时间早,又是 24 小时服务,因此我们这条热线的来电量非常大,每年大约接听 1 万多人次,平均每天接听 30 多通电话。如果算上因忙线没有接通的电话,实际来电量每年高达 3 万多通。目前,由于政府非常重视,对我院的心理热线席位进行了扩充,接听电话量就更大了。2024 年,接听量达到了 3 万人次。 之所以想编写这本案例集,源于我在 2019 年从事心理热线工作时带给我的触动。在热线接听工作中,我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以为只有我自己会这样。”“我不敢告诉家人。”“我不知道该找谁。”这些无助的倾诉折射出公众对心理援助的强烈需求与长期存在的认知隔阂。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促使我萌生了编写这本案例集的初心:记录那些被听见的瞬间,传递专业与温暖的力量。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误解常让求助者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他们承受情绪痛苦;另一方面,他们因病耻感而自我封闭。 如果把人的生命比作航行,那么负面情绪就好比藏在海面下的暗礁,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暗礁,就很有可能会触礁,甚至沉船。我曾遇到过一位因焦虑症而休学的少年,他的父亲起初坚称“孩子只是意志薄弱”,直到做了多次心理咨询后,他才逐渐接受医学干预的必要性。这样的案例让我意识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偏见,与提供专业服务同样重要。 于是,我组织了几位有同样想法的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梳理了近些年来我们接听过的来电。为了保护来电者的隐私,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了信息保护,不仅为案例中的人取了化名,还弱化了一些可以识别其身份的细节。部分案例是对多个相似案例的整合,既保留了来电者情感的真实性,又能通过细节置换实现隐私保护。同时,为了增加可读性和代入感,我们在叙事时都采用了第一视角, 所以案例中的“我”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代表几位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既是有着专业素养的志愿者,又是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条无形的电话线承载着无数人的至暗时刻与重生的希望,是方寸之间的生命对话。每一通电话的背后,可能是深夜独坐窗台的青少年、被压力击溃的职场人、困在休学阴影中的家庭……他们在绝望中寻找裂缝中的光。我们希望读者在看完这些故事后,可以从中吸取更多的勇气和力量,更多地了解心理热线的工作特点,如果有需要,也能果断地拿起电话求助。 有一位来电者曾跟我说:“你们的电话像黑夜里永远不会熄灭的灯笼。”愿这本书能成为更多灯笼中的一盏,照亮心理援助热线的专业化道路,更能温暖每个需要被看见的灵魂。 我们把一些有积极疗愈作用的短语做成了贴纸。当你遇到困惑、感到痛苦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让你最有感觉的话,贴在你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反复念诵几遍,就可以让你在当下多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 书中未尽之处,恳请同行指正,期待与诸位共同完善这份“心灵急救手册”。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