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人际传播教程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人际传播教程
ISBN:978-7-300-34091-3 条码:
作者: 潘文静  相关图书 装订:
印次:1-1 开本:16
定价: ¥49.80  折扣价:¥44.82
折扣:0.90 节省了4.98元
字数: 4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300页
发行编号:340913 每包册数: 9
出版日期: 2025-06-15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人际传播已成为理解社会互动和个人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教材系统梳理了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与前沿实践,内容涵盖印象管理、信息生成与处理、意义建构、非言语交流、关系维护及跨文化沟通等重要领域,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突出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丰富的案例解析与实训题目,本教材不仅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框架,也为职场人士和社会公众提升沟通效能、理解多元文化、促进社会协作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潘文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吴玉章青年学者,《新闻春秋》编辑部主任,国际学术期刊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和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委。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新闻传播学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学术引用上千次,研究成果曾获国际传播学年会人际传播分部最佳论文奖。主持并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四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涵盖健康传播、人机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主讲“人际传播研究”“传播理论研究”等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的传播人才。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人际传播概述
第一章 人际传播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二章 人际传播研究的范式与历史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元理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研究的历史

第二部分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三章 关注印象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归因理论
第二节 印象管理
第三节 印象形成

第四章 关注个体信息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行为组合理论
第二节 目标-计划-行动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五章 关注社会信息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不确定性减少理论
第二节 社会渗透理论与关系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 性别传播理论

第六章 关注意义建构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象征互动论
第二节 意义协调管理理论
第三节 传播隐私管理理论

第七章 关注非言语行为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传播适应理论
第二节 预期违反理论
第三节 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不一致理论

第八章 关注交往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礼貌理论
第二节 面子协商理论
第三节 社会交换理论

第九章 关注关系的人际传播理论
第一节 关系辩证法理论
第二节 依恋理论
第三节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与超人际传播模型

第三部分 人际传播的本土化
第十章 本土化的人际传播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中国人的自我与四元取向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面子与人情
第三节 关系向度理论

精彩片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无处不在,不同情境中对传播的需求和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比如在浪漫关系中,一方可能通过细心的倾听和体贴的表达,来维系情感的温度;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仅影响情感连接,还会塑造彼此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朋友之间更是通过分享、倾诉和相互支持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职场中则讲求清晰有效的沟通,能直接影响合作的成败和职业发展。
虽然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的研究很难取得轰动的效应,原因在于个人差异过大,很难深入研究。但在实际的个人生活中,在社会、政治和国际领域,人际传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在社交活动中,我们会通过合适的礼仪和互动来展示友好与尊重。而在国际政治和谈判中,外交官们需要娴熟的沟通技巧来表达立场、协商分歧,通过富有成效的交流达成共识,维护国家利益。因此,人际传播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更是关系到家庭和谐、职场成功、社会稳定,甚至是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传播也被学者形容为人周身流通的血液,是一种潜在和本性的存在。读到这里,有质疑精神的读者可能会有疑惑:传播真的无处不在吗?人真的离不开传播吗?人究竟能不能不传播?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回答,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传播观念。
第一种回答来自帕罗奥托心理研究机构(PaloAlto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的保罗·瓦兹洛维克(Paul Watzlawick),他提出了人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之一——关系辩证理论。这一理论的第一条准则即“人不可能不传播”,即便一个人不参与任何形式与类型的传播活动,保持沉默也好,拒绝沟通也好,这也表达了自己拒绝传播的意图。比如在人际传播中常见的相亲的情境,如果其中一方拒绝露面,或者露面后一言不发,也可以被理解成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已经完成了传播。从这个角度理解,人的确不能不传播。
第二种回答主要关注传播行为是否被接收者接收,换而言之,不论信息的发出者有意无意,信息只要且只有被接收者接收到,才算是传播。这一类典型的定义如下:传播应该包括以任何方式发出的、对接收者来说都有意义的行为,无论这在信息发出者来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比如和相亲对象见面时,我们有意或者无意中看了自己的手机,而这一行为一旦被对方注意到,就可能会被解读为我们没有进一步交往的意图。按照这一种视角,这一行为就会被视作传播行为,哪怕信息发出者并没有传播意图。
第三种回答聚焦信息发出者的意图性。按照这种视角,信息发出后,不管接收者是否接收到,只有信息发出者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图,而进行的传播行为才能算是传播。这一类典型的定义,就将传播限定为信息发出者带有一定的意图,将信息传送给接收者,意在对其行为施加影响。我们还是回到相亲的情景对这种定义来加以说明——相亲时,我们主动给对方添茶倒水,以向对方示好,即便这一行为没有被对方所注意到,也可被视作传播。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传播意图性的问题?传播的定义中究竟是否应该包含双方或者一方的意图?第一种方案是限定性的方式,即严格限定传播者的意图性,无论是信息发出者还是接收者,都对于参与传播活动的意图进行严格限定。不管是强调发出者的意图,还是接收者的意图,几乎所有的传播学者都能在以下范围内达成共识:凡是带有一定意图的传播行为,且被受者接收,那么就属于传播和传播研究的范畴。第二种方案是扩大化的方案,即尽量拓展传播的边界,将传受双方的意图性作为传播这一概念下的具体特点,然后在此概念的内部,再具体划分不同类型的传播。比起限定式的方案,扩展式方案的优点在于不人为地狭隘化传播的定义与传播研究的范畴,而是在传播这一宏大的概念下,找到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式传播的特点,从而能对传播这一现象进行更细致的辨别和分类。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