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像马克思一样思考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像马克思一样思考
ISBN:978-7-300-34259-7 条码:
作者: 祝和军  相关图书 装订:0
印次:1-1 开本:0
定价: ¥69.00  折扣价:¥62.10
折扣:0.90 节省了6.9元
字数: 200千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数: 320页
发行编号:342597 每包册数: 10
出版日期: 2025-07-24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有赖于科学、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误用就不曾停止,要么将其视为包打天下的药方和公式到处套用,要么有意无意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都是错误的做法。事实上,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原理,比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为什么这些学科的原理误解、误用就很少,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呢?

本书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反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身,寻求马克思的“现身说法”,以及其对原理的认识与运用。第三,揭示当下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和误用,深刻地剖析错误思潮的学理根源,理解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树立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性。

作者简介:
祝和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入选“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青年教师”,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重要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课题十余项,出版《当马克思遇见新时代》《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人生智慧》等著作。曾获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

章节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思维与存在的“巨大对立”

二、经典的命题或事例:唯心与唯物的争论

三、前提还是原因:机械还原主义的困境

四、主观见之于客观:唯心论与能动性

五、由“说”回到“做”: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解放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体与类的矛盾

二、超越政治:国家与社会的紧张

三、天地与我共生:人与自然的冲突

四、摆脱有限:哲学思辨中的相对与绝对

五、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产主义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张力

一、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品格

二、道义上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

三、大历史的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

四、人的澄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双向扬弃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一、形而上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古典本质主义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化:“本质性的本质”与“非本质性的本质”

三、批判而非论证:马克思主义与实证科学的距离



第八章 中国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

一、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化用而非套用

二、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跳出“证实”抑或“证伪”的困境

四、接着讲而非照着讲: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为马克思辩护: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

精彩片段:
自2016年以来,我一直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恰当地把握“基本原理”之艰难,也切身感受到将“基本原理”传达给学生之不易。当然,这里所说的“把握”和“传达”,并不是简单地在词句意义上成立的。实际上,今天的一个中学生就能娴熟且准确地列举出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原理,比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点论和重点论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原理,如何定位它们在知识体系中的功能?是将之视为静止的、可以拿来直接套用的公式,还是将之视为动态的、对理论研究进行形式化指引的原则?教学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如果不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这些原理的性质,上述问题就很难得到澄清,其消极后果必然如恩格斯当年对德国青年的批评:“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都有着带有鲜明自身标识的原理性知识。反过来说照样成立,只有当一个研究领域能够被概括和总结出专属于该领域的若干原理时,它才能成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程度。对此,学术思想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长的关于学科分化和独立的证明性清单。但意味深长的是,原理性知识在其他学科中似乎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把握,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分歧和困惑。以数学学科为例,一个中学生就知道,掌握好数学知识中的原理、定理和公式,是为了能够解答具体的数学题目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如果仅仅掌握原理性知识而不能解答具体题目,这些数学知识就是抽象而无用的。他还知道,在具体的数学考试中,没有一个题目是能够直接套用公式的,解题需要将数学原理、定理和公式与眼前的题目所蕴含的特殊条件内在结合。他更知道,对于数学原理、定理和公式,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无用的,最重要的是弄清这些原理、定理和公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更要在反复的习题练习中不断地强化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从学到用,再从用到学”的闭环。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呢?坦诚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达到数学学科那种“日用而不觉”的实践境界。而且,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理论界也没有自觉地在道理、学理、哲理的层面予以充分回应并实现“理论的彻底”,以至于在理论研究阐释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吊诡的现象:研究阐述的对象是马克思,但其立场、观点、方法却是非马克思甚至反马克思的;口头上说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一涉及马克思主义或者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失声”甚至“失踪”了;我们似乎也没有通过反复性的“刷题”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有时候纸面上的文字通篇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领会也不存在困难,而一触及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却又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常使用“功力”二字。可见,原理发挥作用,就在于对之加以运用的功力;没有这种功力,无论机械地堆砌了多少辞藻、生硬地制造出多少概念,都无法掩饰思想的贫乏和能力的不足。

此题何解?至少在理论层面,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功夫,即在学理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自我指涉,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身。这看起来是一种同语反复,却是澄清理论前提、推动知识增长、实现思想进步的重要环节。

书  评: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力求再现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并引导读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认识和把握世界。这部具有探索性的学术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颇有新意。阅读此书,会进一步启发读者:马克思的一生是思考世界、追求真理、改变社会的一生。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以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指向,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构成了马克思思考方式的基本原素。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思考着一切、思考了一生。如果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思考,今天的世界肯定不是这个样子而是另外的样子。过去不能没有马克思,未来也不能没有马克思。像马克思一样思考,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同时指向未来的历史使命。

——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的思考方法本身,引导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镜,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和理解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动力。阅读此书,就像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被算法裹挟与内卷焦虑主导的时代迷思,以思考的力量不断探索前行的方向。

——左高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