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美好的学问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政治学:美好的学问
|
ISBN: | 978-7-300-34171-2 |
条码: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 |
定价: |
¥48.00
折扣价:¥43.20
折扣:0.90
节省了4.8元
|
字数: |
100千字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00页
|
发行编号: | 341712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25-07-28 |
|
内容简介: |
什么是政治学?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又该如何学习政治学? 本书汇集国内多位政治学学者的见解,分享他们在学习、讲授与研究政治学过程中的感悟。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政治学始终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国家善治”的探索。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介绍这门学科的特质,展现其在揭示政治世界运行规律与底层逻辑时所彰显的魅力,进而让读者理解:政治学并非玄奥难懂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知识。
|
作者简介: |
燕继荣 杨光斌 杨雪冬 何俊志 霍伟岸 刘训练 张楠迪扬 任剑涛 周光辉 庞金友 孟天广 任勇 陈明明 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发展。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雪冬,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系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领军人才。 何俊志,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议会与选举制度。 霍伟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称号,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杰出青年学者。 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思想史》主编;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政治学学会副会长。 张楠迪扬,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入库专家。 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政治哲学研究丛书”等。 周光辉,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吉林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主编《政治学原理》教材。 庞金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钱端升讲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常务理事。 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政治学系长聘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23)、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9)、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2024)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任勇,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经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入选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人才计划,主持完成十余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多项省部级科研与教学优秀成果奖。 陈明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光斌,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的研究。
|
章节目录: |
01 国家善治的学科基础 燕继荣| 北京大学 02 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 杨雪冬| 清华大学 03 政治研究的三个传统 何俊志| 中山大学 04 政治学为什么重要? 霍伟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05 政治学是一门有价值追求的学问 刘训练| 天津师范大学 06 政治学的魅力 张楠迪扬| 中国人民大学 07 在谋食与谋道之间理解政治学专业 任剑涛| 清华大学 08 政治学的永恒主题 周光辉| 吉林大学 09 朝向美好未来的政治传播学 庞金友| 中国政法大学 10 计算的政治与政治的计算 孟天广| 清华大学 11 国家治理与时代赋予中国政治学发展重要使命 任勇| 华东政法大学 12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陈明明| 复旦大学 13 巨变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议程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
|
精彩片段: |
中国政治学的贡献 1980年中国恢复政治学独立学科地位,之后,中国政治学也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为国家现代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论证。回顾40余年学科历史,中国政治学的重要贡献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 第一,国家现代转型需要创新政治经济理论,这种政治经济理论既不同于以往自由市场理论,也不同于计划经济理论。在国家转型的政治经济理论构建方面,中国政治学人打破传统理论教条的禁锢与限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论证;同时,创新思想和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运用以及政府机制运行提供了论证。今天,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有机配合,已经被确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第二,国家现代转型需要构建政府创新理论,这种创新理论应该为政府改革提供方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几乎每隔5年就要推出一轮政府改革,经过不同主题和不同目标的政府改革,最终将“计划型政府”和“发展型政府”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模式。在此过程中,政治学参与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讨论,围绕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问题,探究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讨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放管服”改革等议题,提出有效政府与有限政府的理论,为中国政府改革提供论证。 第三,国家现代转型需要构建转型政治发展理论,这种政治发展理论能够以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为基础,以解决国家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摒弃制度解构和制度移植的简单结论,广泛吸纳民主转型理论、政治稳定理论、政治参与理论、政治合法性理论、社会建设理论等理论的合理要素,提供合乎本国发展规划、解释和引导本国实践的概念和命题。中国政治学致力于构建政治理论体系的探索,建立了区别于以往阶级分析这种单向度线性理论框架的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政治学理论模型;并且,以治理变革为核心,突破基于政体理论的自由民主改革定义的局限,将中国的改革定义为“治理改革”,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全面改革实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以中国实际和实践为基础,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故事和经验为内容,形成了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系统性解释,阐释了治党-治政-治民的任务,并对政党治理(党的领导及其制度)、贫困治理、环境治理、腐败治理、社会治理等中国治理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第四,国家现代转型需要构建符合国际准则同时适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外交理论与国际战略。中国政治学从战略高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聚焦大国关系和国际互动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国际贸易、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产业竞争等要素对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力求突破现实主义零和博弈逻辑,阐释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和政策路径,在国际学术界清晰表明中国立场,系统总结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地区合作的经验,围绕全球治理的政治逻辑,在国际组织决策、气候政治、贸易政治、发展政策等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性研究,构建了基于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理论。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