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通论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网络犯罪通论
|
| ISBN: | 978-7-5764-2249-8 |
条码: | |
| 作者: |
于冲 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 定价: |
¥95.00
折扣价:¥85.50
折扣:0.90
节省了9.5元
|
字数: |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 出版日期: |
2025-08-01 |
每包册数: |
|
| 国家规划教材: |
|
省部级规划教材: |
|
| 入选重点出版项目: |
|
获奖信息: |
|
|
|
| 内容简介: |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已经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分解已经模糊不清,技术塑造了新的社会范式,成为人类生活不能脱离的平台与载体。但是,恰如梅塞纳所言:“新技术为人和社会创造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犯罪日渐高发,成为严重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一种犯罪类型,迫切需要有效的对策体系予以回应。 本书以网络犯罪为研究对象,针对网络犯罪的生成机理及其规律特征、立法回应模式、司法回应模式等基础性问题,以及逐渐被关注的传统犯罪的网络分割化、网络黑灰产犯罪、网络暴力犯罪等具体性问题进行了回应,对于动态数据安全、网络聚合犯罪、人工智能、算法安全、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个人隐私的关系等具体化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模式,也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观点紧扣时代热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
| 作者简介: |
|
于冲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数智社会法治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分会理事、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处罚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央军委装备质量管理工程技术专业组专家、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维权智库专家、国家移民管理局移民管理法治研究基地专家、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听证员、百度刑事法律专家团队资深专家、北京市昌平区青联委员、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
|
| 章节目录: |
上 篇
第一章 网络犯罪基本概念的刑法解构| 003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与网络安全问题的回溯性探究| 003
第二节 网络犯罪的体系化梳理与刑法关切| 012
第三节 网络犯罪刑法应对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026
第二章 网络犯罪刑法处罚的可罚性边界| 040
第一节 网络犯罪刑法应对的基本理念| 041
第二节 网络越轨行为犯罪化的刑事政策| 051
第三节 刑法谦抑与网络犯罪刑罚圈的扩张| 057
第三章 网络犯罪刑法因应的基本逻辑与靶向| 071
第一节 网络犯罪刑法应对的模式考察| 071
第二节 网络犯罪刑法应对的方向与内容架构| 076
第三节 网络犯罪规制体系建构的整体把握| 084
第四章 网络犯罪罪名体系的立法架构| 093
第一节 我国网络犯罪罪名的立法投放与严密化历程| 094
第二节 我国网络犯罪罪名体系的整体性缺憾与反思| 102
第三节 网络犯罪罪名体系的调整与完善思路| 111
第五章 网络犯罪司法解释的体系脉络| 120
第一节 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现状| 120
第二节 司法解释关于网络犯罪定性问题的回应思路| 126
第三节 司法解释关于网络犯罪定量问题的回应思路| 140
第四节 网络犯罪司法解释的投放方向与路径选择| 147
下 篇
第六章 网络共同犯罪刑法应对的理论探索与立法实践| 161
第一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路径梳理| 162
第二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理论反思与正当性解读| 167
第三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制裁体系的完善思路| 171
第七章 有组织犯罪的网络“分割化”及其刑法评价思路转换| 17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有组织犯罪的网络“分割化”| 178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网络“分割化”的教义学审视| 180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网络“分割化”引发的刑法评价问题| 185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网络“分割化”的刑法评价思路| 190
第八章 网络暴力聚量型侮辱诽谤犯罪的刑法评价| 197
第一节 侮辱诽谤犯罪的网络聚合化及其规制难题| 197
第二节 新型网络聚量型侮辱诽谤的规范解构| 199
第三节 新型网络聚量型侮辱诽谤带来的司法难题| 203
第四节 新型网络聚量型侮辱诽谤犯罪的刑法回应| 207
第九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两面性”及其司法适用| 216
第一节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两面性”: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 217
第二节 “两面性”引发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口袋化”及其认定模糊性| 223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思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帮助属性的关注| 227
第四节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两面性”的司法适用| 230
第十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属性与入罪边界| 238
第一节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定位与规则设计| 239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法益属性与权利边界| 245
第三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入罪边界| 250
第四节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圈的刑法限缩:基于个人信息多元化属性的回应| 254
第十一章 数据安全犯罪的迭代异化与刑法规制路径| 271
第一节 侵害数据安全犯罪由静态安全向动态安全的迭代异化| 272
第二节 数据安全犯罪公私合治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275
第三节 数据安全公私合治的基本理念与制度功能| 278
第四节 数据安全公私合治机制的构建思路与路径| 281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犯罪规制中预防性理念的引入与展开| 286
第一节 人工智能刑法规制研究的现有缺憾与偏差| 287
第二节 人工智能刑法规制困境的突破:预防性理念的引入| 291
第三节 人工智能犯罪预防性应对的基本路径:以数据安全与算法规制为中心| 298
第四节 人工智能犯罪预防的基本立场与路径架构| 302
第十三章 网络平台犯罪刑法规制的基础、功能与路径| 307
第一节 网络平台犯罪刑法规制的现实性考量| 308
第二节 网络平台犯罪刑法规制的目标与基本理念| 310
第三节 网络平台犯罪刑法规制机制的功能定位| 316
第四节 网络平台犯罪刑法规制的基础性问题与实施路径| 320
第十四章 “二分法”视野下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的刑事责任划界| 325
第一节 “二分法”视野下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的犯罪类型| 326
第二节 真正不作为犯的归责思路:义务违反与刑事违法的判断| 329
第三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归责思路:“超规范”路径的实质审查与严格限缩| 334
第四节 “二分法”视野下网络服务提供者不作为的责任边界| 342
|
| 精彩片段: |
|
|
| 书 评: |
|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