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大败笔——55种喜剧气氛的悲情体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西方经济大败笔——55种喜剧气氛的悲情体验
|
ISBN: | 7-81098-314-8/F.279 |
条码: | |
作者: |
克劳斯·施梅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24.00
折扣价:¥22.80
折扣:0.95
节省了1.2元
|
字数: |
193千字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244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5-05-01 |
|
内容简介: |
此书由德国作家克劳斯.施梅撰写,主要归集了欧美经济史上的著名失败案例.这些经济史上失败的故事,涉及了媒体广告体育、工业和贸易、建筑业和科技业、金融业、新经济产业等领域。其损失的金额一般都要达到亿万美元或欧元,所以该书作者称这些故事中充满了“失败的魅力”。造成这类失败的原因,既有运气欠佳,也有决策失误,当然更有管理层的贪污挥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津津乐道于经济成功的案例时,是否可以从反面的失败案例中汲取一些教训呢?需要指出的是,此书是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史读物。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把经济文化这道菜调味得更可口
——初读克劳斯.施梅的《西方经济大败笔》
西方的市场经济现在已经发育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对这棵大树,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甜美的果实,却很少留神隐匿在浓荫中的苦涩之果。当然,这些经济之树的苦涩之果,也会被经济学家作为论证自己理论的案例,而散见于一些经济学论著中若隐若现,普通人一般不会太去关心它们——毕竟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而且读起来也一定枯燥乏味。
然而,把这些苦涩之果归纳起来,凸显其“苦涩”二字,再配以清新活泼幽默调侃的文字来调味,这样一道菜读者会接受吗?
并非经济学专业出道的德国作家克劳斯.施梅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他根据耳闻目睹的西方经济中失败的故事,编写了这本《西方经济大败笔》(原名为《经济史上的55个失败的故事》Die 55 grossten Flops der Wirtschaftsgeschichte)。在施梅看来,关于经济成功的书籍很多。人们可以在书店的书架上找到成打的有关成功管理人员、带来巨大利润的企业策略以及快速致富秘诀的书籍。然而事实上其中大部分都没什么意思。他认为,所有企业在创立以及产品开发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是失败的。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到某些野心勃勃的项目中,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尽管这种惨败常常会一度引起舆论界的巨大反响,然而与那些成功案例相比,失败者的故事在经济类文本中常被忽略。因而,他要将经济中的阴暗面呈现在聚光灯下。其目的也并非对经济活动指手画脚或者做一些所谓的深刻剖析,而是要在精确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兼顾文本阅读的趣味性。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作者就要把西方经济文化中一些荒诞怪异而确实曾经发生过的事综合起来,加工成一本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籍。
施梅在这本书中向人们展示的事件,有的都是上亿乃至数十亿欧元或美元的损失。其中展现的房产投机和IT股票所形成的泡沫,以及这类泡沫破灭后普通人的悲惨结局,十分触目惊心。我们原先以为形象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只是市场化经济不彻底的产物,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西方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有不少形象工程和烂尾工程,这写工程也同样在亏蚀国库,折腾纳税人的钱。我们原先以为在法制健全的国家贪污腐败一定销声匿迹,但这本书又告诉我们,在那些高福利国家,社会企业内部也同样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腐败案件,而经济罪犯在高度法制的社会里照样能钻法律的空子而让自己逍遥法外……
这部书告诉我们,在西方私营上市企业中也存在领导对权力的滥用,在社会福利企业里,缺乏监督和约束的体制同样导致企业的崩溃;它还告诉我们,在西方资本市场上也时时发生全民炒股、全民炒期货以及全民炒房产的虚热现象,而这类不良投资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金融危机和银行破产……
对于这些经济大败笔,施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五:运气欠佳,对情况错误的判断,过高估计自我,管理失误以及刑事案件。至于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读者在仔细阅读此书后,自可见仁见智。值得一提的是,首先,作者是在企业经济学的框架内编排故事的序列,以揭示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经济学)逻辑,如股市或房产泡沫破灭后的股市危机,股市危机后的银行破产,银行破产后的国民经济大崩溃,国民经济大崩溃后的政治大动荡;其次,作者是按照产业门类来对各种故事,并将信息产业及其股市表现冠之以"新经济"的名目而特别列出,以事实昭示了那种"社会经济发展可跨越工业社会而直接进入信息社会"论调的可笑性;最后,作者是以一种幸灾而不乐祸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失败故事的,故而他在描述这类经济败笔时,其笔调是调侃式的,嬉笑怒骂,峰回路转,时不时还来点黑色幽默,以达到在喜剧性的氛围中促发悲剧性体验的效果。生活在由自发市场经济向规范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感到轻松愉悦,有时甚至还会忍俊不禁,但合上书本后,或许会浮想连联翩,思绪万千,交汇古今,贯通中外……
作者在此书的前言提到,在他描述经济文化上的大败笔的同时,希望自己的这本书本身也不要成了一个败笔,故而他写作时“尽量让书中的故事紧张刺激”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看来,作者是比较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然,相对于充满学究气的经济学论著而言,这本书根本就登不上学术的庙堂之门。作者也一直申辩道,这本书的主旨不是给经济管理人员揭短,也并非为了批判相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或者干脆来宣扬一种新的经济秩序。与之相反,此书旨在介绍一些经济史上的大事件,这些案例都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而是造成数百万乃至亿万金额的经济损失。这类故事总是精彩刺激的,因为命运在它操纵万物、令某些原本雄心万丈的项目遭遇失败之时,总是显得极其富有想象力的。
如此看来,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真实的故事要比任何一本侦探小说来得更加惊险刺激而又极富教育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还具有显著的抚慰心灵的作用:不论您在工作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惨败——与您所读到那些震惊天下、亿万金额的破产相比——其所造成的损失绝对是不值一提、可以一笑置之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阅读趣味的通俗经济文化读物。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