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
|
ISBN: | 7-5640-0623-4 |
条码: | |
作者: |
[德]迈诺尔夫 迪尔克斯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异形16开 |
定价: |
¥39.00
折扣价:¥32.37
折扣:0.83
节省了6.63元
|
字数: |
375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318页
|
发行编号: | C0623 |
每包册数: |
8
|
出版日期: |
2006-0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部文集,是国外学者对公众理解科学和公民科学素养与态度调查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中国的科学传播(或者科学普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作者来自社会学、传播学、STS等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他们从科学史、技术史、技术社会学、风险研究、技术评估、风险预知、风险沟通,以及媒体分析等各个角度,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研究历史、调查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公众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理解与信赖问题给出了反思之后的回答。既有理论论述,也有实证研究,还有案例分析。 本书对于中国学界来说,不仅是一份很好的营养,也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本书对于下列人士尤其具有参价值:从事科学传播(或科学普及)的理论研究人员实际工作者;从事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 以及传播学的学者。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历史与政治语境 导论 第一章 为什么公众要“理解”科学?对公众理解科学各个侧面的历史透视 “界定”公众 理解的多重意义 科学的大众化:所为何来? 结论 第二章 “科学战争”与美国政治 多变之秋的科学 社会契约的佣金 科学理解的政治 后现代疏离和社会契约 基础研究的社会绝缘现象 技术话题的优势 专家与反专家 进步的界限 面向新型政治的公众理解 第三章 从北欧到南欧 隐藏在近斯“公众理解科学”讨论背后后的政治动机 从文化实践到政治关注 欧盟的调查和这些调查的背景 语境化分析:一个南欧国家的特殊案例 结论 第二部分 比较分析:对于调查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进行的反思及结果 导论 第四章 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对科学和技术的心态 关于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一个比较研究 公民的科学素养及其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 公众对科学政策形成过程的参与 公众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 图式与具体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 发现和结论 第五章 欧洲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两种文化 欧盟晴雨表 一般方法 公众理解科学的模型 欧洲的科学文化和工业化水平 指标的刻度 对工业化假说的检验 科学与社会:同化和顺应 结论 附录 第六章 作为文化指标的“媒体科学” 媒体分析的语境考察 科学文化的媒体指标 科学的培养:一个三角中介 1946-1949 英国报纸中的科学 科学之窗的开、闭及其结构 一版的科学新闻 评估科学成就 科学调查的领域 媒体窗口中的四项基本技术 对英国进入“风险社会”的界定 “媒体科学”的监控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研究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直升机还是显微镜 寻找对公众认知和态度的解释 结论和讨论 附录 第三部分 “科学”与“公众” ——概念校正 导论 第八章 理解公众理解科学与技术中的“公众” 第九章 “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科学是什么意思 英国公众理解问题的语境 科学的实际动作以及传播模型问题 为什么信赖和判断与公众理解科学有关 加重误解科学的制度性因素 科学家的反应和公众理解科学问题的恶化 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改变 结论 第十章 反线性——科学技术的文化转用 线性结构剖析 转用和中介 了解能源、利用能源及节约能源在家庭中的费用 把电脑带入家庭——或应付“在场” 电脑系统设计中用户知识的建构 线性传递对线性转用 第四部分 告知公众与科学、技术论战 导论 第十一章 从信息到态度?公众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与公众对技术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知识水平与态度之间的关系 有关态度与知识关系的假设 专家和外行关系的重新认识 小结,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十二章 信息在新生物技术的引入和社会规范中的角色 丹麦的生物技术 1985年以前:无规范—有限的争论 1982-1985年:工业利益带来的变化 1985-1990年:广泛的公众争论 1990年代中期的状况 结论 第十三章 一场舆论风暴 英国日报界中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简史 COBE起飞 比爆炸还大 大爆炸和公众 一场舆论风暴 作为边界物的大爆炸 结论 第十四章 公众理解科学与技术 面向未来研究的方法与结论概述 研究方法的发展 反对缺失模型:走向公众理解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式研究 公众理解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人名与机构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译后记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