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
ISBN:7-5606-0998 - 8 条码:
作者: 杨坚争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9.00  折扣价:¥37.05
折扣:0.95 节省了1.95元
字数: 585千字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1269025-13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6-09-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770084号的最终成果,是一本全面论述电子商务的专著。作者针对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浪潮,从计算机和商业管理两个角度,对电子商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网络交易行为、网络营销策略、网络促销、电子商务专项应用标准、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网络交易安全管理等。
本书配套光盘一张,提供了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案、辅导材料和综合练习。
本书观点新颖,材料翔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在阐述电子商务理论体系的同时,在实际应用和操作技巧方面给予读者具体的指导。
本书对政府、贸易、商业、信息、公安部门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广大企业营销人员、公司管理人员和消费者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书。本书亦可作为大专院校电子商务、商业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教材。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精彩片段:
 
书  评:
2004年到2006年,对于中国电子商务来说,应当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两年。在这两年中,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其主要标志是国家、中央各部委和行业管理部门相关政策法律的不断出台。
从国家层面上看,2004年到2006年有4个重要文件发布:
(1)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首次赋予可靠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它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扫除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其他领域中应用的法律障碍,极大地改善我国电子签名应用的法制环境。
(2) 2005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阐明了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实行体制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
(3) 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
(4)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该战略明确提出了我国未来的"电子商务行动计划":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完善结算清算信息系统;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方式。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央各部委着力推动电子商务政策法律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部政策法规:
(1) 2005年2月8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重要配套规章,《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以信息产业部部令的形式发布。该办法是电子签名法授权制定的,与电子签名法配套施行的部门规章,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作用。该办法主要包括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电子认证服务行为规范,暂停或者终止电子认证服务的处置,电子签名认证证书的格式和安全保障措施,监督管理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
(2) 2005年2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电子商务专项的通知》,全面启动电子商务专项项目。启动这一项目的目标有三个,一是推动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引导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二是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创建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三是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这一专项项目第二次开始实施。
(3) 2005年3月31日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布了《电子认证服务密码管理办法》。该办法共十四条,主要规定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电子认证服务应使用商用密码,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申请"国家密码管理机构同意使用密码的证明文件"的条件和程序,同时也对电子认证服务系统的运行和技术改造等做出了相应规定。
(4) 2004年4月16日商务部下达了《商务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第一批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在全部11项计划行业标准中,电子商务就占了3项。它们是:《网络营销技术服务规范》、《电子商务商品标价通用技术标准》、《农产品电子化交易规范》。此外,2004年1月,商务部开展了电子商务标准的调研工作;2005年8月,商务部开始起草《网上交易指导意见》;2005年3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联合启动了电子商务统计标准的研究,并于2005年12月完成了中国电子商务统计标准及统计方法的起草工作。
(5) 为解决我国银行卡市场运作不规范问题,促进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5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和外汇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银行卡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
(6) 2005年9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开始对为互联网药品交易提供服务的企业进行审批。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从事三方面的服务:一是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提供服务;二是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通过自身网站与本企业成员之外的其他企业进行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三是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这一规定的颁布,为网络企业进军医药市场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
(7) 200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意在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维护银行及其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同时,为了规范支付清算组织的行为,防范清算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8) 2005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第十五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3月30日实施。该办法明确了垃圾邮件的界定原则,制定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的基本措施,建立了垃圾邮件的举报机制和处罚措施。
(9) 为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作用,2005年6月10日,教育部、商务部发布了《教育部商务部关于推动有关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通知》,强调注重电子商务理论研究,加强对电子商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高等学校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合作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及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10) 2005年7月,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净化网络游戏软件的工作方案》。
2004年以来,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行业规范也相继出台:
(1) 2005年11月10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上述两个文件是中国银监会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商
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金融法律制度,借鉴了境外有关机构对
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经验制定的。两个文件已经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
(2) 2005年4月18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组织有关企业起草的《网上交易平台服务自律规范》正式对外发布。规范的对象是网络服务平台,因为它处于联系支付方、服务方、销售方、购买方的枢纽地位,选择它能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效。它以行业规范的形式确立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和权限,对网络交易服务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规范规制的重点在于网络交易平台自治与监管。
(3) 2004年11月28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游戏专业委员会公布了《绿色网络游戏推荐标准》。这是国内第一部涉及网络游戏的行业标准。
其次,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迅速增长。从统计情况看,2004年到2005年,我国主要城市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有了较大增长:上海市2003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504亿元人民币;200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30亿元人民币;2005年达到1327.09亿元人民币。北京市200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66亿元人民币。广州市200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50亿元人民币。深圳市2004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30亿元人民币。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 ,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逐渐步入稳定增长期,市场规模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同比2004年增长了41.7%。其中,B2B交易额达到6446亿元,比例接近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的95%。
再次,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2005年,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 100万人,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的179倍;上网计算机总数达到4950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136 106 MB;网站总数(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达到694 200个;域名总数为2 592 41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 096 924个,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的首选。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74 391 296个,位居世界第三。网上商务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大大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后,从业内情况看,经历了网络公司概念炒作和网络泡沫的鼓吹与破灭,2004年以来的中国电子商务进入了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阶段。从百度网站的海外上市到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合作,从当当、腾讯杀入C2C领域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沸沸扬扬,从竞价排名、即时谈判、博客等营销技术的推广应用到全数字电子商务概念、人脉模式的运作,各种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不断创新,构成了一幅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彩画卷。
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敦促笔者开始了本书第五版的写作工作。
本书第五版对下述各章作了较大幅度的补充和修改:
第一章:综合了2004年以来世界电子商务发展各方面的最新资料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政策法律方面的重大举措,从新的生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阐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和战略方向,修订比例40%。第二章:根据商务部2003年、2005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重新调整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论述,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精神,介绍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和无纸贸易的发展战略,修订比例30%。第三章:介绍近年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应用,如宽带技术、IPv6技术、通用网址、博客、即时通讯等。修订比例30%。第四章:更新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技术、网站内容建设思路、网站建设投资概算数据等,修订比例30%。第五章:更新了搜索引擎的大部分资料,增加了部分新的检索方法,对统计信息的收集作了较大的调整,修订比例40%。第六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几年的报告和笔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网络交易行为的特点、分类,修订比例30%。第七章:根据承担的商务部、教育部电子商务案例调研的成果,调整对营销环境的论述,介绍近年来企业和网站网络营销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新的营销策略,修订比例30%。第八章:全面引入最新的网络营销策略与方法,包括窄告营销、一对一营销、竞价排名、RSS等,修订比例50%。第九章:根据电子商务在一些专门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的情况,介绍了EDI标准、ebXML标准、Rosattenet标准,修订比例60%。第十章:根据笔者近两年对电子支付的深入研究,更新电子支付的分类、各种流程、网络银行的作用、新的支付手段,修订比例40%。第十二章:更新电子商务安全形势、安全技术的内容,更换有关对电子签字、电子合同、安全认证等方面的法律论述,更新安全管理制度和法律保障措施的论述,修订比例30%。
为使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方便地应用于电子商务的教学和普及,第五版进一步完善了所配套的教学光盘,同时,将有关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案、辅导材料与综合练习、教学案例、电子商务实验上传到沪江电子商务网(http://www.usstec.com)。配套光盘由肖越深、杨坚争策划,肖越深、桂安辉、蒋健、王娜、周陈平、李周平、周扬、杨立钒制作。
本书在再版写作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此,谨向资料的作者和提供者表示谢忱。书中的不当之处,也恳请专家与读者指正赐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陈宇光、云立实、戚文艳、杨璠同志在本书再版中给予了大力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也表示衷心的谢意。
在本书五次再版的过程中,理论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体例的创新一直是笔者追求的目标,这是本书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这本研究专著畅销不衰的主要原因。新的事业需要新的精神,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才能使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
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春天。2006年,伴随着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中国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在电子商务领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我国市场情况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找到电子商务盈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为此不懈努力。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