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矿物原料与岩相分析(现代陶瓷教科丛书) - 材料3. 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专业方向课程系列教材(行业特色,独此一家)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内容简介: |
本书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基础、岩相学四大部分内容。结晶学着重介绍晶体及基本性质、晶体的形成、晶体的对称、晶体定向、单形和聚形及晶体内容构造的规律性;矿物学重点介绍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形态、矿物的分类,矿物各论中重点介绍与陶瓷工业有关的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及其他有关矿物,着重论述了它们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并列举了部分坯釉配方实例。岩石学基础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基本理论及它们与陶瓷工业的关系。岩相学重点介绍恶劣晶体光学基础、单偏光镜、正交偏光镜、锥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的测定。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鉴定简表第一篇 结晶学基础
1 晶体与非晶质体
1.1 晶体的概念
1.2 空间格子
1.3 晶体的基本性质
1.4 非晶质体
2 晶体的形成
2.1 晶体的形成方式
2.2 晶体的形成过程
2.3 晶面的生长速度和布拉维法则
2.4 影响晶体生长的外部因素
2.5 晶体的溶解与再生
3 晶体的对称
3.1 对称的概念
3.2 晶体对称的特点
3.3 对称操作和对称要素
3.4 对称要素的组合
3.5 对称型及其推导
3.6 晶体的分类
4 晶体的理想形状----单形和聚形
4.1 单形
4.2 聚形
5 晶体定向和晶体符号
5.1 晶体和晶体符号
5.2 晶面符号
5.3 单形符号
5.4 晶棱符号
5.5 晶体与晶带定律
5.6 各晶系晶体定向及单形符号
6 晶体的连生
6.1 平行连生
6.2 双晶
7 晶体结构的几何理论
7.1 十四种空间格子
7.2 晶体内部构造的对称要素----微观对称要素
7.3 空间群的概念及其与对称型的关系
7.4 对称型及空间群国际符号的构成
7.5 对称型及空间群熊夫利斯符号的构成
第二篇 矿物学
1 矿物概论
1.1 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
1.2 矿物学的内容及其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1.3 矿物学的实际意义
1.4 矿物学与陶瓷业的关系
2 矿物的化学成分
2.1 地壳的化学成分
2.2 元素的离子类型
2.3 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2.4 胶体矿物的成分
2.5 矿物中的水
2.6 矿物的化学式及其计算
2.7 类质同象
2.8 同质多象
3 矿物的形态
3.1 矿物的单体形态
3.2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4 矿物的物理性质
4.1 矿物的光学性质
4.2 矿物的力学性质
4.3 矿物的电学性质
4.4 矿物的磁雪性质
4.5 矿物的放射性
4.6 矿物的其他物理性质
5 矿物的分类及命名
5.1 矿物的分类
5.2 矿物的命名
6 硅酸盐矿物
6.1 晶体化学特点
6.2 形态与物理性质
6.3 成因
6.4 分类
6.5 岛状结构硅酸盐亚类
6.6 环状结构硅酸盐亚类
6.7 链状结构硅酸盐亚类
6.8 层状结构硅酸盐亚类
6.9 架状结构硅酸盐亚类
7 碳酸盐矿物
8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8.1 氧化物矿物
8.2 氢氧化物矿物
9 其他各类有关矿物
9.1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9.2 硫酸盐矿物
9.3 卤化物矿物
9.4 磷酸盐矿物
9.5 自然元素矿物
第三篇 岩石学基础
1 岩石学概论
1.1 岩石的概念
1.2 岩石的分类
1.3 岩石的分布
2 火成岩(岩浆岩)通论
2.1 岩浆及火成岩的概念
2.2 火成岩的成分
2.3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2.4 火成岩的分类
3 火成岩各论
3.1 橄榄岩—苦橄岩类(超基性岩类)
3.2 辉长岩—玄武岩类(基性岩类)
3.3 闪长岩-山岩类(中性岩类)
3.4 花岗岩-流纹岩类和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酸性和中酸性岩类)
3.5 正长岩-粗面岩类(中性岩类)
3.6 霞石正长岩-响岩类(碱性中性岩类)
3.7 脉岩类
4 沉积岩通论
4.1 沉积岩的概念
4.2 沉积岩的化学成分
4.3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4.4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颜色
4.5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4.6 沉积岩的分类
5 沉积岩各论
5.1 碎屑岩
5.2 粘土岩
5.3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石
6 变质岩
6.1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的基本概念
6.2 研究变质的意义
6.3 变质作用的因素
6.4 变质岩的物质成分
6.5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6.6 变质岩的分类
6.7 主要变质岩描述
第四篇
1 晶体光学基础
1.1 光的波动性
1.2 光的折射及全反射
1.3 自然光和偏振光
1.4 光波在均质体和非均质体中的传播特点
1.5 光率体
1.6 光性方位
1.7 色散
2 偏光显微镜
2.1 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2.2 偏光显微镜的调节和校正
2.3 岩石薄片磨制法简介
3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3.1 单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
3.2 矿物的形态及解理
3.3 薄片中矿物的颜色与多色性、吸收性
3.4 薄片中矿物的边缘、贝克线、糙面及突起
4 正交偏光镜间的晶体光学性质
4.1 正交偏光镜间的装置及光学特点
4.2 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消光现象及消光位
4.3 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干涉现象
4.4 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
4.5 补色法则及补色器
4.6 正交偏光镜间主要性质的观察与测定
5 锥光镜下的晶体性质
5.1 锥光镜的装置及光学特点
5.2 一轴干涉图
5.3 二轴干涉图
6 透明矿物薄片的系统鉴定
6.1 透明矿物薄片系统鉴定的内容
6.2 定向 切片的选择及其特征
6.3 透明矿物薄片系统鉴定的程序
7 油浸法简介
7.1 浸油的配制及测定浸油折射率的方法
7.2 油浸法测定折射率的方法
附录1 岩石薄片中矿物颗粒大小及含量的测定
附录2 常见透明矿物光性鉴定简表
附录3 常见硅酸盐工艺矿物光性鉴定简表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