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ISBN:978-7-309-03309-0/B.182 条码:
作者: 陈贇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5.00  折扣价:¥33.25
折扣:0.95 节省了1.75元
字数: 426千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60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7-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最具理论深度的思想家,他的哲学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围绕关于真实存在的探索,本书对船山哲学作了颇为独到的诠释。作者从古典哲学的历史衍化以及传统形而上学批判入手,考察了船山哲学所实现的视域转换;由此,进一步从天道、人道等方面,探讨了船山对中国哲学所作的理论推进。对以往研究中所忽视的问题,如有无与隐显的差异、谓之与之谓之辨、理一分殊与万法归一所代表的不同趋向、同天法道与继天继道所展现的天人关系的不同类型、船山哲学中的时间性与世界性问题,等等,作了颇具新意且有一定深度的论述。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哲学中的诸多问题,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与分析。全书资料翔实,不囿陈说,在史料引证、理论阐释等方面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作者简介:

陈贇,安徽怀远人。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 《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 《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 《中庸的思想》等四部;其中前两部获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另有百篇论文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如《清华学报》、 《汉学研究》、 《哲学与文化》、 《学术月刊》等发表。独自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数项。

章节目录:

目 录

导 言

第一章 从有无到隐显: 哲学视域的转换
第一节 有无的主题化与存在的实体化
第二节 视觉视野: 有无话语的认识论根源
第三节 隐显的视野及其时间内涵
第四节 幽玄意识与批判哲学的识度

第二章 形而上与形而下: 以隐显为中心的理解
第一节 “谓之”与“之谓”
第二节 形而上、形而下之分是隐、显之别
第三节 形而上: 以思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四节 形而下: 以感性实践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五节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与合

第三章 理气之辨: 存在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第一节 气的概念与真实存在的自在性
第二节 作为气化运行有效性的理
第三节 气生理成与真实存在的能动性

第四章 隐显语境中的体用之辨
第一节 “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
第二节 体用论范式的革命: 从“贵体贱用”到“相与为体”
第三节 存在显现的时间性

第五章 理一分殊: 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一节 早期理学中理一分殊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万法归一的形而上学神话
第三节 理一分殊: 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重建

第六章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 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第一节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 天道与人道的分化
第二节 从同天法道到继天继道: 天人关系的变革
第三节 有为与无为: “天之天”和“人之天”的统一
第四节 “俟命”与“至于命”: 天人相继的不同层次

第七章 天地之始终与性日生日成: 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第一节 天地之始终今日是: 世界的始终与主体的时间性
第二节 性日生日成: 人道的时间性
第三节 识、思、虑: 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
第四节 “过去未来皆其现在”: 时间的境域性特征
第五节 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第六节 时间视域中的生死现象

第八章 理欲合一: 理性的开显与感性的解放
第一节 “薄夫欲者亦薄于理”: 存理去欲观念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理以导欲: 理欲关系的原初形态
第三节 公共性与个体性: 理性概念的双重特征
第四节 理性的开显与感性的自我相关性

第九章 在知行过程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道的理化与知行观的变迁
第二节 实践优先性原则的双重内涵
第三节 从知行到诚明: 主体与自身的沟通
第四节 能必副所与因所发能: 主体与客体的沟通
第五节 从人禽之辨到我你之辨: 主体的自至与主体间的沟通

第十章 在政治—历史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主题的发现以及自然和历史的存在论区分
第二节 理势合一: 自发性的秩序与历史的大视域
第三节 通向历史性生存之路
第四节 知几与知时: 历史性生存的实践智慧

第十一章 余论: 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萌生
第一节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古典世界观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孕育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重印后记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