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算 机 网 络(第二版)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计 算 机 网 络(第二版)
|
ISBN: | 7-5606--0941-4 |
条码: | |
作者: |
蔡皖东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8.00
折扣价:¥17.10
折扣:0.95
节省了0.9元
|
字数: |
394千字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1212012-7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7-04-01 |
|
内容简介: |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在2000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近5年中,本书印刷了5次,深受读者的欢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适当地调整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是必要的,以反映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修订后的教材仍保持了本书第一版的风格和特点,更加注重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共分7章, 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体系结构、广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TCP/IP协议、多媒体通信技术、网络系统与服务等内容。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同时也可供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和网络爱好者作为学习参考用书。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 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 1.1 引言 1 1.2 传输介质 2 1.2.1 有线介质 2 1.2.2 无线介质 4 1.3 拓扑结构 4 1.3.1 星形结构 5 1.3.2 环形结构 6 1.3.3 总线形结构 6 1.4 数据传输技术 7 1.4.1 数据编码技术 7 1.4.2 数据传输技术 11 1.4.3 多路复用技术 12 1.4.4 通信操作模式 14 1.4.5 通信同步方式 15 1.4.6 差错处理技术 16 1.5 数据交换技术 18 1.5.1 电路交换 19 1.5.2 报文交换 19 1.5.3 分组交换 20 1.5.4 数据交换技术小结 21 1.6 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 21 1.6.1 ISO/OSI参考模型 22 1.6.2 IEEE 802标准 23 1.6.3 ITU建议 24 1.6.4 TCP/IP协议 25 第2章 网络体系结构 27 2.1 引言 27 2.2 物理层 27 2.2.1 物理层接口标准 28 2.2.2 物理层接口标准举例 29 2.2.3 调制解调器技术 31 2.2.4 数字用户线路技术 34 2.3 数据链路层 36 2.3.1 HDLC通信规程 36 2.3.2 流量控制算法 41 2.3.3 差错控制算法 44 2.4 网络层 47 2.4.1 数据传输服务 47 2.4.2 路由选择算法 48 2.4.3 拥塞控制算法 56 2.5 传输层 59 2.5.1 数据传输服务 59 2.5.2 建立连接 60 2.5.3 释放连接 61 2.5.4 流量控制 62 2.5.5 多路复用 62 2.6 应用层 62 第3章 广域网技术 65 3.1 引言 65 3.2 分组交换网 65 3.2.1 X.25网体系结构 65 3.2.2 分组交换网组成与用户接入 71 3.2.3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72 3.3 帧中继网 76 3.3.1 帧中继网体系结构 77 3.3.2 帧中继网组成与用户接入 79 3.3.3 帧中继业务与应用 80 3.4 ISDN 81 3.4.1 ISDN体系结构 81 3.4.2 ISDN业务功能与应用 84 3.5 ATM网 85 3.5.1 ATM网体系结构 86 3.5.2 ATM网组成与应用 93 3.6 无线通信网 99 3.6.1 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 101 3.6.2 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 101 3.6.3 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 102 3.7 网络互连 103 3.7.1 网络互连模式 104 3.7.2 路由器技术 105 3.8 Internet 106 3.8.1 Internet简介 107 3.8.2 Internet主要网络 108 3.8.3 Internet接入方式 109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111 4.1 引言 111 4.2 LLC协议 113 4.3 以太网 115 4.3.1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15 4.3.2 10 Mb/s Ethernet 119 4.3.3 100 Mb/s Ethernet 125 4.3.4 Gigabit Ethernet 128 4.3.5 10Gigabit Ethernet 130 4.3.6 全双工以太网 130 4.4 令牌环网 131 4.4.1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32 4.4.2 物理层规范 135 4.4.3 网络组成技术 135 4.5 FDDI网 137 4.5.1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37 4.5.2 物理层规范 139 4.5.3 站管理功能 142 4.5.4 网络组成技术 142 4.6 100VG-AnyLAN网 143 4.6.1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43 4.6.2 物理层规范 145 4.6.3 网络组成技术 146 4.7 无线局域网 146 4.7.1 扩频通信技术 147 4.7.2 802.11无线局域网 149 4.7.3 蓝牙技术 154 4.8 交换式网络 157 4.8.1 交换机技术 158 4.8.2 虚拟网技术 159 4.8.3 交换网络组成技术 161 4.9 局域网互连 162 4.9.1 中继器 162 4.9.2 网桥 163 第5章 TCP/IP协议 167 5.1 引言 167 5.2 网络接口 168 5.3 网际层 168 5.3.1 IP v4协议 168 5.3.2 IP v6协议 178 5.4 传送层 186 5.4.1 TCP协议 187 5.4.2 UDP协议 191 5.4.3 传送层端口 192 5.5 应用层 194 5.5.1 DNS协议 195 5.5.2 HTTP协议 199 5.5.3 FTP协议 202 5.5.4 Telnet协议 204 5.5.5 电子邮件协议 205 第6章 多媒体通信技术 210 6.1 引言 210 6.2 网络服务质量 210 6.3 DiffServ协议 212 6.4 RSVP协议 215 6.4.1 综合服务 216 6.4.2 RSVP报文格式 217 6.4.3 发送者的Path报文 217 6.4.4 接收者的Resv报文 219 6.4.5 路由器的RSVP处理 219 6.5 MPLS协议 221 6.5.1 MPLS网络体系 221 6.5.2 基于MPLS的QoS技术 223 6.5.3 基于MPLS的VPN技术 225 6.6 RTP协议 225 6.6.1 RTP报文格式 226 6.6.2 基于RTP的带宽控制方法 227 6.7 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系统 229 第7章 网络系统与服务 231 7.1 引言 231 7.2 网络操作系统 231 7.2.1 网络工作模型 232 7.2.2 网络通信环境 233 7.2.3 网络安全性措施 234 7.2.4 网络可靠性措施 237 7.2.5 网络服务功能 239 7.2.6 网络管理功能 240 7.3 网络系统构造 242 7.4 Web服务系统 243 7.4.1 Web服务器建立 243 7.4.2 Web服务器管理 245 7.4.3 Web服务器安全措施 246 7.4.4 HTML网页制作 246 索引 254 参考文献 259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第 一 版 前 言
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对知识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以Internet为基础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 年代末期,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分布式应用也日趋多样化和综合化。尤其是近年来相继出现的各种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系统,如多媒体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在丰富人机交互的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网络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推动着网络技术朝着更快、更高和更强的目标发展,以满足人们对网络服务质量(QoS)的需求。
近几年来,在分布式应用,尤其在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强力驱动下,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i网络高速化。计算机网络的传输速率已由过去的10 Mb/s提高到现在的100 Mb/s、
1 Gb/s乃至10 Gb/s,这些高速网络为数据通信提供了很大的网络带宽,以满足多媒体通信的高带宽需求。i网络交换化。以交换机为核心的交换式网络已成为支持多媒体通信的网络基础,它改变了传统网络共享介质的缺陷,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延迟,以满足多媒体通信的低延迟需求。i服务个性化。网络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和QoS支持机制,能够根据应用需求来配置网络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网络应用对网络服务质量的需求。从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ISO的OSI参考模型将网络系统划分成七层结构,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一层都定义了一定的功能和向上层提供的服务。ISO的OSI参考模型为研究、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了功能上和概念上的框架结构和理论模型,为制定有关网络协议和标准提供了"参照基准"。从网络系统组成的角度来看,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主要由网络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网络硬件系统构成了网络基础结构,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集成化的网络平台,网络应用系统则建立了网络应用环境和服务。
因此,本书在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没有采用常规的按照OSI参考模型七层结构逐层地介绍网络技术的方法,而是以OSI参考模型为主线,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来介绍各种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使读者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的同时,也掌握了网络系统的组成技术,尽量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数据通信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传输介质、拓扑结构及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等内容。第2章介绍了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服务功能和控制算法。第3章介绍了局域网技术,包括各种以太网络、令牌环网络、FDDI网络、100VG-AnyLAN网络、交换式网络以及局域网互连技术等内容。第4章介绍了广域网技术,包括X.25分组交换网络、帧中继网络、ISDN网络、ATM网络以及网络互连技术等内容。第5章介绍了TCP/IP通信协议集中的网络接口、网际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协议。第6章介绍了网络操作系统的工作模型、网络通信环境、网络安全性、网络可靠性、网络服务、网络管理以及构造网络系统的基本步骤。第7章介绍了Intetnet及其应用,包括Internet中主要网络、Internet接入方式、Internet地址、Internet域名系统、Internet服务系统、Internet防火墙和Internet电子商务等内容。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注意保持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那些在实际中已被逐渐淘汰的网络技术不作介绍,并试图从系统组成的视角来介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同时尽量介绍一些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读者在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这一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到启迪和帮助。书中每一章都配有习题,可供读者学习时练习使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于新千年初秋
第 二 版 前 言
本书是在2000年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近5年中,本书印刷了5次,深受读者的欢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适当地调整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是必要的,目的是反映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的新成果。修订后的教材仍保持了本书第一版的风格和特点,更加注重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的修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了章节结构。全书仍为7章,但将原书的第3章和第4章进行了对调,重新改写了第6章和第7章的内容。
(2) 增加了新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网络新技术,包括无线通信网、无线局域网、多媒体通信技术等,尤其是将多媒体通信技术单独列为一章(第6章)进行重点介绍。
(3) 去掉了较陈旧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实际中已被淘汰或者正在被淘汰,并且这些内容被去掉后,不会对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产生不利的影响,如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等。
(4) 充实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这些内容分散在原书的不同章节中或者介绍过于简单,调整和充实后更利于教学和自学,如第5章中的应用层协议等。
(5) 加强了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在强调网络系统层次结构的同时,加强了网络系统组成和应用技术的介绍。因此,第7章中介绍了网络系统与服务,使读者能够了解建立网络系统和网络服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且有助于开展网络实验教学。
修订后的内容和难度比原书有所增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另外,本书还增加了英文缩写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传输介质、拓扑结构、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等内容。第2章介绍了网络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服务功能和控制算法。第3章介绍了广域网技术,包括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ISDN、ATM网、无线通信网、网络互连和Internet等内容。第4章介绍了局域网技术,包括LLC协议、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100VG-AnyLAN网、无线局域网、交换式网络和局域网互连等内容。第5章介绍了TCP/IP通信协议集中的网络接口、网际层协议、传送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等。第6章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技术,包括网络服务质量、DiffServ协议、RSVP协议、MPLS协议、RTP协议和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等内容。第7章介绍了网络系统与服务,包括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系统构造、Web服务系统等内容。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于2004年初夏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