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
ISBN: | 978-7-309-05520-7/H.1113 |
条码: | |
作者: |
谢之君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小16开 |
定价: |
¥20.00
折扣价:¥19.00
折扣:0.95
节省了1元
|
字数: |
205千字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187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7-06-01 |
|
内容简介: |
前 言 人类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等。要揭示语言的本质,需要透过语言现象,分析和了解认知主体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社会存在方式、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模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喻研究就涉及这些复杂的关系,因为“隐喻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式的”(莱考夫)。 西方语言哲学一直是客观主义占统治地位,语言的天然主观本质因素和纯客观逻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语言中总是存在着与其客观真值不一致的现象。这一点在隐喻性语言中尤为突出。因此,语言学家一般倾向于采取将隐喻性语言边缘化的方式,认为它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与常规语言不同,不能作为意义研究的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语料,或者必要时只能给予特殊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很早就发现隐喻性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研究价值。例如,意大利杰出的法学家和哲学家维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卢梭,英国哲学家、修辞学家理查兹,法国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利科等,都将隐喻作为重要的思考和研究对象,揭示出了隐喻的认知意义和“无所不在”的普遍原则。通过隐喻更能看清楚语言的本质,这个本质的核心就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这不仅是思维的本质方式,也是语言起源、创造、变化和运用的本质规律。 隐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将“metaphor,,译为“隐喻”,并不能反映英语“metaphor”本身“将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原始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用“隐喻”这一术语,作为动态过程,它应该是“隐喻化”;作为思维方式,它应该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 隐喻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中的显性隐喻表述,也包括隐性的、表面看来不是隐喻、但其形成过程是隐喻的语言现象。另外,艺术、绘画、宗教、建筑和标志等非语言现象也体现隐喻认知特征。既然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那它就不是单纯从语言角度研究的问题,必须涉及与思维密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和一般的认知原理。语言学家的任务是运用这些理论对语言现象做出科学解释。 本书取名《隐喻认知功能探索》,把重点放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以区别于其修辞功能。“探索”是一个过程,主要指西方学者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探索。第一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思想家的有关论述和思考。没有前人这些理论上的探索,就不可能出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隐喻热和认知语言学思潮。近年来,西方隐喻研究由抽象思考转入具体分析,著述繁富,令人目不暇接。限于著者的水平和阅读兴趣及范围,只能“自以为是”地撷其要文要义进行归纳介绍。我认为,要比较完整地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有几位学者的理论观点不容忽视。首先是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见第三章)。他与约翰逊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大量的实例和严密的推理,无可辩驳地论证并确立了隐喻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的命题,把隐喻研究从象牙塔里解放出来,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著者在书中总结了莱考夫的主要观点,结合汉语实例进行印证分析,并在隐喻系统性解释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了用一个源域概念理解多个对象概念的内容。其次是英德克亚的互动理论(见第四章和第五章)。如果说莱考夫让人们相信隐喻是认知的机制,英德克亚则进一步告诉人们其内在工作原理。他明确划分了认知的层次性,界定了隐喻的不同类型,将概念扩展为概念网络,清楚地描写了隐喻的创造机制。另外,吉伯斯(Gibbs)和玻尔森(Persson)在隐喻理论应用方面的探索也给我们不少启迪(见第七章和第八章)。理论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本人在书中尝试运用隐喻理论对语言现象进行探索。在第六章提出了语言和文字起源的“隐喻说”,算作一家之言;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从认知隐喻角度对翻译和外语教学提出了初步见解,当然还不是成熟或完善的应用理论体系,但提出来讨论、研究还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书中的部分章节曾在《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收入本书时都做了较大的增删改动。 本书能够面世,我要首先感谢我的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先生,11年前我作为博士生求学先生门下,开始对认知隐喻研究产生兴趣,得到了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与指导,使我终身受益,难以忘怀;复旦大学出版社庄彩云老师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我的研究生袁飞、梁秋花等为本书部分章节提供了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谢之君 2007年春节于上海聚丰园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 一、古典理论 二、维柯:“理据就是隐喻” 三、卢梭:“语言在最初是隐喻的” 四、卡西尔:“原始人用隐喻思维” 五、理查兹:“隐喻无所不在” 六、布莱克:相互作用论 七、雅可布逊:聚合/选择说 八、沃尔波鲁格:心理转换 九、利科:“隐喻创造意义” 第二章 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 一、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 二、比喻辞格的隐喻认知共性 三、DM(dead metaphor)的启示 第三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 一、莱考夫其人 二、“概念隐喻”的含义 三、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四、隐喻概念的系统性 五、体验哲学 六、概念整合理论 第四章 隐喻的界定与相似性 一、隐喻的界定 二、隐喻与类比 三、相似性创造的可能性 四、相似性创造的必要性 第五章 隐喻的投射机制 一、范畴化认知 二、表象世界和符号世界 三、建构主义的认知互动 四、隐喻中的认知关系 五、隐喻的投射机制 第六章 隐喻与语言阐释 一、隐喻与语言文字的形态发生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 三、隐喻与社会文化意识 第七章 核心语义与隐喻意义 一、字面意义与思维方式 二、语义的指称 三、语义的特征 四、词语的定义 五、歧义、多义与创新词汇 六、范畴理论与词义 第八章 图示隐喻与语义互补模式 一、图示与隐喻 二、语义成分与原型理论图示 三、隐喻化图示模式的意义 四、语义三角的隐喻解释 五、隐喻与言语交际行为 第九章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一、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 二、翻译中的隐喻认知体现 三、相似性的二重性认知 四、翻译理论本身的隐喻认知 第十章 隐喻与外语教学 一、隐喻是一种认知理论模式 二、隐喻是一种认知教学理念 三、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 四、语法范畴自身的认知 五、对象域描写与语言技能 六、用已知理解未知 七、对“教学法”本身的隐喻认知 余论 一、关于隐喻的普遍性 二、语义特征问题 三、启示 参考文献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