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趣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信趣
|
ISBN: | 978-7-81124-087-0 |
条码: | |
作者: |
仇润喜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28.00
折扣价:¥26.60
折扣:0.95
节省了1.4元
|
字数: |
390千字
|
出版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7-08-01 |
|
内容简介: |
君识信中趣
——以信代序润喜先生:
您约我为新著《信趣》写篇序言,我曾多日踌躇,总感觉难于胜任。
我崇敬先生的治学成就与执著精神。我所以感到难于胜任,是我对书信文化虽也饶有兴趣,却涉猎不多,知之甚少,不愿作无知妄说。
大约从1988年起,我接连见到您主编或支持编撰的多部天津邮政史志图书、邮政与邮驿史料。感谢天津邮政与集邮界的朋友们,做了那么多惠泽邮林的功德;也庆幸邮政部门出了您这位懂文、重史的邮政干部。天津要筹建邮政博物馆,我也应约参加了几次建馆的学术研究会,佩服您那种严谨认真、知难而进、奔走呼号、而又虚心求教的精神。这三四年,您又接二连三撰写、出版了几部书信文化的专著。由邮政史志、邮史资料,到书信文化,从博采到专著,这是厚积而薄发,是质的飞跃。
我在邮电、邮政部门六十年,深深体会,一位合格的邮政官员,特别是邮政主管,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第一,对邮政事业的理性认识,及其运筹、组织与经营的才干。第二,熟悉邮史,热爱文史,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第三,能阅读、看懂英、法文的与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我在这方面的欠缺,更感其重要。如果对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情况不了解,对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张和主持的新政、洋务不了解,对赫德、德璀琳等海关洋员在邮政上的策划、作为不了解,至今只会重复六七十年前的“成说”、老调,又怎样谈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生与发展史呢?
润喜先生,您是学文学的,从事邮政后,又爱上了邮政、爱上了邮史与书信文化,使文、史结成善缘,结出硕果。从《邮人说信》,到《信海游》,进而产生了《信趣》,这三部曲,越唱越有韵味。
我爱读先生写的这几部书,还因为您能对尘封已久的故纸、片笺,赋予它以活的灵魂,用流畅的现代语言,轻松的文笔,再现古人的情景、情感,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文学与史学,看似两家,但历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写史,如果无文、无情,则无魂。会使人感到干瘪、枯燥,品之无味。写文,如果无史、无物,则无根。会使人感到虚无、空洞,不知所云。
司马迁,是公认的我国第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又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他用形象、生动的文笔,叙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使读者对两三千年前的人物,仍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千年之后的苏东坡,从文学家的一面,与司马迁相互辉映。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通才,散文、诗词,均称“大家”。他用清新、豪放的文笔,纵论、吟咏古人、古事,气势磅礴,畅快淋漓,而且富含史论哲理。
用通俗的语言,详尽的资料,解析与注释简古的典籍,也是文学史家的一项功德无量、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春秋》因“三传”而显,《三国志》借“裴注”而彰。《春秋》是孔子所作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历史地位很高。但它过于简略,其“微言大义”、寓褒贬于词语之中的笔法,使读者难于了解史事的究竟。还是流传至今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才把《春秋》所载史事,说出了来龙去脉。
在二十四史中,《三国志》是最简略的一部正史。但内容不完备,史料缺乏。裴松之为之广泛搜辑资料,进行补注,引用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余种,注文36万7千字,字数与史事,都超过了陈寿的《三国志》原书。读“三国”,品“三国”,不能不看“裴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已成为千年来研究三国历史的主要的史籍之源。
唐初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六经”、《左传》等儒家经典,都应该看成史籍、史料。除此,在史学家眼中,历代名人的书信与日记,更具有史料价值。书信与日记,是作者自己,或与亲友之间交谈的真实记录,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真情流露。《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写的是别人,背后站着的是他自己。其《报任安书》这封长信,则是直接写他自己的遭遇、生活与内心情感。
谈《史记》,想起了我的故乡茌平的一位古人鲁仲连,“射书救聊”的故事。公元前250年的燕齐战争中,田单率齐军收复被燕军占领的71城。唯聊城,久攻不下,达年余。城中粮草断绝,饿殍遍地。齐国高士鲁仲连,修书一封,射书城中,对燕将晓以利害,燕将自刎,齐军收复了聊城。鲁仲连的一封《遗燕将书》,挽救了陷于绝境的万千军民。
日记,是作者亲历事件的简要记载,可考证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但文字一般过于简略,不易了解事件情节与作者的看法。书信,一般都是由衷之言,畅怀直书。从中可以了解主人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学识修养与道德情操。书信中涉及的内容,往往为后人研究前代历史,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读名人的书信,就比看他们在官场写的奏章、文告,感到真实、亲切。读其私书、家信,可以窥见其所思、所议,他的喜、怒、哀、乐,以及他对国事的建言与策论。通过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末大人物的大量家书、书信集,可以使我们看到近代许多大事中私人记述的一面。《鲁迅书信集》中的一千多封书信,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革命史上的重要史料。
英国人赫德,从1861年到1911年,在中国海关掌权近五十年。他也是创办中国近代邮政的主要策划人。他与他的亲信——即被他任命的中国海关驻伦敦代表金登干之间,常有书信来往,商谈公事,委办私事。中华书局汇编的他们在34年间来往书信多达8024封,将近500万字。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是根据他的这批信件,撰写的一部赫德传记。这部书更生动地反映了他在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历,以及他对中国各种大事的所思、所议。
中国文人有个好传统,不少名人的《尺牍》、《家书》、《两地书》等珍贵书信集,流传至今。因而对书信文化史的收集、研究、考证、欣赏,有丰富的宝藏,广阔的天地。书信,在当代是信息传递的一种,但不是“已到”、“已办”、“已妥”的简单告知。而是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是可以常常翻阅、常翻常新,能够品味、回味的信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代表了“快速”一个方面;它代替不了情感交流与“立字为据”。
书信传递的内容,是手机短信承载不了的信息。有些内容,是当事人在电话上,甚至面对面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话语。
我还是主张,常与父母写信,常与朋友写信,常与恋人、爱人写信,特别是长时间分居两地的夫妻间,更应该常有书信往还。写信,可以增进感情,有益于克服简单、粗糙的毛病,有益于构建和谐、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书信有想象不到的神奇力量。
谈书信,又想到收藏书信的博物馆。对筹建中的天津邮政博物馆,再说几点想法。第一,陈列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天津一地。邮政是网,不像工厂、矿山。许多邮政史事,涉及全国。第二,除邮驿史、近代邮政、大龙邮票等板块,一定要有书信文化。第三,展品,应包括必要的复制品、图表、模型。书信的故事性强,生动有趣,又有文化内涵。
这些,你们可能早已想到。算我这个老朋友唠叨、啰嗦。就此止笔。
2007年3月20日于北京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一辑 国书今古 开国文书第一号4 国字第壹号国书9 国书版本的演变13 毛泽东的亲笔介绍信19 周总理亲笔起草外交函电21 《玉杖诏书令》:最早的老年保护法29 “冥间通行证”33 手敕太子令36 休教“烽火乱如萤” ——烽火施放的“游戏规则”:《塞上烽火品约》39 诏、敕、疏、符乱弹录45 借“书”弄权53 惊心动魄的诏书“事件”58 写在铁板上的信65 冒牌的诏书69 代拟檄文:教训教训英吉利国王72 第二辑 鸿羽芳信 孔融的酒“神话”76 家书与茶文化79 韩愈的尴尬与无奈83 写给逝者的信89 白居易以信论诗92 幸灾乐祸的信96 痛骂谏官的信99 穿凿附会的信105 孔尚任以信论信107 辞职信110 誓不改嫁书113 官太太的诉苦信116 护照与书信119 带着护照送信 ——护照与书信之二125 毛泽东写给国民党中央的请假函129 “画眉深浅入时无?” ——毛泽东赠送诗词的信134 好诗不厌百回改 ——毛泽东谈诗词修改的信139 凭君传送报头来145 寻求知己的信151 信与“天问”156 拒当妈妈的信161 谏书奏九重165 赠 酒 的 信171 梅莲并蒂德艺双馨 ——书信与《清明上河图》173 人怕出名猪怕壮179 从退信破获的间谍案182 “绕口令”遗书185 要官“绝招儿”187 “存局候领”189 天 堂 邮 路195 信痴198 第三辑 云外青鸟 书信“催生”的世界名著204 一 信 成 名209 一封短信与一首名诗213 一信育“西厢”215 从写信到画扇220 一封家书与一次会战224 一封家书与一段历史229 一封信引发的政治大“地震”233 一封上书与一场盛大纪念演出238 三次上书救《海霞》243 呐喊——为了《阿诗玛》248 郭小川以诗代信254 一信泯恩仇259 “知青福音书”266 一封招来杀身之祸的绝交书270 殷夫的“哀的美敦书”276 第四辑 红叶传情 用成语典故“堆”出来的《与夫书》282 纪晓岚的情书285 假做真时真亦假 ——谢氏的血泪情书289 借来的“情书”292 德国版的《槐荫记》297 一封情书的内涵300 被逼无奈写情书305 随缘 ——情书的意外与意内309 道 是 有 情313 第五辑 箴言风范 父示儿书:杰出外交官给杰出外交官的人生宝典318 母予女信:诺奖获得者给诺奖获得者的人生箴言325 “卧冰”者最后说329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 ——范仲淹慰问病号的信332 临难死节,存心尽公 ——欧阳修对侄儿的告诫334 “我劝世人莫做官” ——袁宏道以信论官337 崇尚务本勤民的信340 “世无农夫,人皆饿死” ——纪晓岚的《训诸子书》344 第六辑 彩笺芳翰 信 封 杂 话348 一信套仨封353 信封贴在邮票上356 彩笺芳翰两情深360 关键词:擦枪布•准遗书•未升格367 姓名的烦恼与幽默370 “印刷函件”373 “愚兄”、“敬收”、“儿示”之类377 第七辑 邮人信话 书信“情景剧”382 封缄悲喜录387 邮寄众生相391 “言而无信”的隐忧396 速 效 救 心399 电报愣没有平信快402 范曾大师的邮政情405 高 原 红 桦415 古驿道,别来无恙!420 我 与 信 箱424 书 信 对 话428 “信”字百词437 编一套新书仪如何?441 给家书建个“家”444 参 考 书 目447 微辞寄归雁(代跋)448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