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制度与实务 -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木铎自选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传播制度与实务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木铎自选丛书
|
ISBN: | 978-7-81113-196-3 |
条码: | |
作者: |
肖燕雄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精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大32开 |
定价: |
¥46.80
折扣价:¥44.46
折扣:0.95
节省了2.34元
|
字数: |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400页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7-09-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作者积10多年研究功夫的论文集,其内容分为4个部分:传播制度、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教育及学术流派、附录,其中以前两个部分为主。传播制度涉及新闻传播法律、新闻发布制度、媒介经营管理制度等宏观与中观制度。而新闻传播实务研究也常常伴有制度性分析。附录部分虽然不是新闻传播学论文,但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学术转型和学术背景。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目次 主编导言(1) 我国近现代新闻法规的变迁(1) 传播科技发展对美国传媒监管之法律政策的影响及其启示(23) 论新闻底线道德的法律运作(38) 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内涵分析(60) 我国新闻传媒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77) 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续前提(94)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管制平议(105) 论应对媒介融合的法制管理原则(114) 传媒受控论(124) 美国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137) 新闻侵权与新闻道德的工作原则(144)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解读(150) 平衡:新闻考评制度的关键(159) 新闻线人的制度保护(168) 西方大众传媒与信息公开(176) 论舆论监督新闻的制度创新(184) 国外互联网的民间管理(193) 网络观察基金会:英国互联网的监督组织(198) 语言文字法制、规范与语言传播管理(203) 文化霸权与“文革”新闻评论(217) 正面宣传报道中的道德强化偏差(230) 《羊城晚报》头版编辑艺术的革新(238) 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244) 隐性采访可行(265) 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270)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魅力标准考察(276) 新闻学专业课程改革浅探(287) 对大众传播学通才教育的思考(294) 加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几点举措(300) 期刊论文引文中的中国新闻传播学(310) 传播学批判学派简论(321) 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意识形态观刍议(334) 附录 价值取向与文化的雅俗(349) 现象学叙述的得与失(355) 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批评化(363) 美学转型与新美学(376) 后记(391)
|
精彩片段: |
主编导言 木铎者,古之传播器具也。《辞海》释曰:“铎,铃。木舌的铃。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以振鸣惊众。”近代维新思想家为救亡图存,把兴办报业、去塞求通作为首务,“木铎”“振鸣惊众”的传播功用被借用,成为传播、传播媒介以致传播者的符号象征。吴恒炜在《〈知新报〉缘起》中说:“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国民日日报〉发刊词》则写道:“当今狼豕纵横,主人失其故居,窃愿作彼公仆,为警钟木铎,日聒于我主人之侧,敢以附诸无忘越人之杀而父之义。”康有为写《强学会报序》,梁启超写《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严复写《〈国闻报〉缘起》、陈天华写《警世钟》、鲁迅写《〈越铎日报〉出世辞》等等,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铎”情结、“铎”意识。“木铎”,在这批维新思想家的意识中,已经淡化了辞源上官府施教、传布命令的本义,不但成为传播、传播媒介和传播者的符号象征,更成为以天下为己任、醒世觉民、与时俱进的传播意识和传播精神的符号象征。 丛书名之“木铎”,既是丛书研究内容、学术质素的形象表征,更是研究者们承续和光大传统的一种共同心志的形象表征。木铎,传播之谓也;木铎,本土传播之谓也;木铎,中华文化和中国传播经世致用传统精神的象征;木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传播鲜明的民族精神、济世情结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品格的象征;木铎,岳麓山下这一传播学研究团队学术追求的一种标记。 作为丛书研究者们近年研究论文的汇集,虽不乏浅陋之见,然学术的真诚和执著却是其共同的品质。不管是何选题,不管是何层面,不管是何视角,不管是何方法,都切近现实,关注现实,都紧扣传播学本土化和现代化这一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研究主线来探索,来思考。一种学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种对民族和国家的忧患意识沉潜在字里行间,成为丛书的精神脉流,成为丛书之魂。在《关于传播学本土化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我这样写道: 照我的理解,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犹如生物学、医学研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及其传导规律一样,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社会如人体,没有一个传导灵敏、准确的神经系统,它就会失去其整体功能,导致“偏瘫”、“截瘫”和“全瘫”,使系统紊乱、僵化和崩毁。因而,传播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人类社会存活的前提。中国社会尤其呼唤传播学,因为社会机制的某些不合理及几千年封建文化(尤其是官本位文化)的深重积淀,传播不畅、不准,“假大空”绵延不绝,导致经常性的“失控”,这与“现代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需要诊断“病根”,寻找“病情”,探讨在中国文化场中特有的传播规律。经济一体化,传播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若想不被开除“球籍”,只有与时俱进。基于这样的学术理念,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心,应该在对传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传播研究本土化的问题作深入探讨。 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一学术团队传播理念的一种表述,也是对其学术心态和学术情感的一种表述。担待天下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是这段文字所强调的。而以“木铎”自命的这套丛书则成为上述思想、情感、心态的实践印证。 执木铎之标帜,秉岳麓之精魂。岳麓是一座有着厚重积淀的文化圣山。岳麓书院千年弦诵不绝,成为湖湘文化的集聚中心;黄兴、蔡锷、陈天华等先烈长眠于此,赋予此山厚重的历史底蕴。我辈受此山濡染,与其精魂相连,当教师,做学者,都奉“道之正脉”。然学力不逮,难以深探,今不避自家之谫陋,奉献于读者,但求与读者共勉。 田中阳 2007年6月8日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