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现代生物工艺学(上册) - 现代生物化学工程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现代生物工艺学(上册) 现代生物化学工程丛书
ISBN:978-7-5628-2116-8/Q·8 条码:
作者: 储炬 李友荣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9.00  折扣价:¥35.10
折扣:0.90 节省了3.9元
字数: 666千字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数: 397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7-09-14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生物工艺学,又称生物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概念、新思维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作者对原有的《生物工艺学》作了较大的改进,主要加强原理的阐述,并以系统生物学中各种组学的概念,从整体去分析生物过程的原理,利用多尺度的理论与多参数关联分析方法去解决过程的实际问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含生物过程原理与生物物质分离和纯化原理两篇共24章,涵盖了从菌种筛选、育种、发酵、动植物培养、活性物质的提炼与精制等新技术与新概念。本书适合有关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篇生物过程原理1
1生物技术概论3
11生物技术的内涵与特性3
12生物技术的发展过程3
121原始生物技术4
122非无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4
123无菌条件下的生物技术4
124近代生物技术4
13生物技术的基础5
131微生物系统5
132酶系统5
133动物细胞系统6
14生物技术的进展6
141代谢系统工程方法6
142组合生物化学8
143系统生物技术9
144生理应力的响应11
145关联分析12
146工业规模发酵过程的多尺度问题12
15生物技术的应用12
151工业微生物及其产物12
152工业发酵的特性12
16现代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13
161生物医药13
162初级代谢物14
163次级代谢物15
164酶15
165生物转化16
166农业16
167聚合物16
17其他领域的生物技术17
171海洋生物技术17
172植物保护上的应用17
173生物技术在太空中的应用17
参考文献18
2菌种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菌种保藏20
21菌种来源20
211放线菌的分离20
212细菌的分离23
213真菌的分离25
22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29
221靶标的确定29
222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29
223筛选方法30
224化合物库的产生31
225宏基因组技术的应用32
23菌种保藏33
231斜面保藏法33
232石蜡油保藏法33
233载体保藏法33
234液体保藏法33
235冷冻保藏法34
236冷冻干燥保藏法34
参考文献35
3新技术育种原理及其进展38
31遗传育种38
311传统诱变育种39
312基因工程育种40
313原生质体融合42
32突变株筛选技术43
321随机筛选43
322理性化选择44
33遗传学新技术48
331基于基因组的菌株重建48
332代谢工程48
333组学技术48
334大规模平行信号测序50
335定向进化51
336分子育种技术51
337全基因组改组51
338组合生物合成51
34应用53
341初级代谢产物的生产53
342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53
343微生物酶53
344聚合物、燃料、食品和饮料54
345生物转化54
35结语55
参考文献56
4基因工程原理59
4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59
411工具酶59
412载体61
413建立载体宿主系统62
42基因的分离技术62
421构建基因文库63
422基因文库中特定基因筛选和分离63
423利用PCR技术扩增和分离基因64
424基因的化学合成64
425基因序列测定和序列数据库65
43基因操作技术65
431DNA重组体的筛选66
432基因突变、重组和体外分子进化67
433基因的导入和转移68
44基因表达系统70
441大肠杆菌基因表达系统70
442酵母基因表达系统72
443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系统74
参考文献75
5代谢调控77
51酶活性的调节78
511代谢调节的部位78
512共价修饰79
513变(别)构控制79
514其他调节方式80
52酶合成的调节80
521诱导作用81
522分解代谢物阻遏84
523反馈调节85
524协调控制90
53代谢调控在氨基酸发酵中的应用90
531谷氨酸91
532赖氨酸92
533天冬氨酸95
534苯丙氨酸95
54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96
541参与抗生素合成作用的酶的诱导及解除阻遏96
542抗生素生物合成启动的控制96
543碳源分解代谢物的调节97
544氮源分解代谢物的调节98
545磷酸盐的调节作用98
546分解代谢产物对次级代谢调控的作用部位100
547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终止101
548人工克服微生物次级代谢调控作用的限制101
549定向抗生素生物合成101
55代谢工程方法应用于改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102
551组成代谢与产生菌遗传性质的研究基础102
552次级代谢的调节102
553代谢流的分析103
 参考文献103
6培养基105
61培养基的成分及来源105
611碳源106
612氮源107
613无机盐及微量元素109
614前体、生长因子、促进剂和抑制剂112
62培养基的类型及选择113
621培养基的类型113
622培养基成分和配比的选择114
623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117
参考文献119
7种子扩大培养120
71种子制备工艺120
711实验室种子制备121
712生产车间种子制备121
72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124
721原材料影响124
722培养基成分的影响124
723培养条件125
724种子保藏的影响126
725接种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126
73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126
731培养基成分质量的控制126
732种子质量的检测参数127
733种子稳定性的检查127
734无(杂)菌检查127
735种子液黏度的控制128
参考文献128
8培养技术与过程建模129
81培养技术原理129
81.1分批培养129
812补料分批培养133
813半连续培养135
814连续培养135
815与产物回收结合的培养138
816细胞高密度培养140
82过程建模141
83微生物过程动力学模型142
831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模型143
832速率和得率系数的定义144
833线性速率方程145
834理想生物反应器的物料平衡146
835生化过程的建模147
84微生物过程的放大147
841用于放大的标准147
842过程放大需考虑的因素148
参考文献149
9发酵工艺监控150
91影响发酵的因素150
911温度150
912pH151
913溶氧152
914二氧化碳和呼吸熵157
915加糖,补料159
916比生长速率160
917菌丝生长形式162
918物理因素163
919氧化还原电位165
92发酵过程的监控165
921过程监控方式166
92.2泡沫167
923发酵终点的判断与自溶的监测169
924发酵染菌的防治及处理171
93发酵过程的综合控制与优化172
931补料的优化173
932补料分批培养中生产经济上的优化173
94发酵过程实时控制技术进展173
941发酵过程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策略174
942在线代谢物流分析用于发酵过程的控制174
943发酵过程参数的相关分析174
944计算机在发酵监控方面的应用175
参考文献176
10酶与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179
101概述179
1011酶的固定化180
1012微生物酶的固定化180
1013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181
1014细胞器及动植物细胞的固定化182
102固定化方法182
1021酶的固定化方法182
1022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184
1023整细胞的固定化方法186
1024细胞器的固定化方法188
1025动植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190
103固定化酶(细胞)的性质及评价指标192
1031固定化酶(细胞)的性质192
1032固定化酶(细胞)的评价指标197
104固定化酶(细胞)的应用198
1041固定化酶在工业上的应用199
1042固定化酶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200
参考文献201
11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02
111引言202
112蛋白质组学研究基本技术203
1121蛋白质分离203
1122生物质谱与蛋白质鉴定205
1123定量蛋白质组学207
113微生物蛋白质组学209
1131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组学209
1132模式微生物蛋白质组学210
114展望210
参考文献211
12动物细胞培养212
121动物细胞培养发展简史212
122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的种类213
1221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213
1222细胞系(株)213
123细胞系的保存214
1231冻存保护剂214
1232降温速率215
124动物细胞培养基215
1241天然培养基215
1242合成培养基216
1243无血清培养基216
125动物细胞培养的代谢调控218
1251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代谢218
1252主要代谢副产物:乳酸和氨219
1253氨基酸的代谢220
126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220
1261动物细胞培养方法220
1262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222
1263动物细胞培养应用224
127昆虫细胞的培养226
1271昆虫细胞用培养基227
1272昆虫细胞大规模细胞培养和病毒培养228
参考文献230
13植物细胞培养232
131培养基的组成、配制和灭菌232
1311培养基的成分232
1312培养基的配制235
1313培养基的灭菌235
132培养设施236
1321洗涤设备的要求和选择236
1322灭菌和无菌设备的要求和选择236
1323培养设备的要求和选择236
1324其他设备的选择237
133培养操作237
1331植物组织的选取237
1332植物组织的消毒灭菌处理238
1333愈伤组织的诱导238
1334愈伤组织的维持和继代培养240
134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241
1341次生代谢产物概念和分类241
1342提高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途径241
1343提高次生代谢产物产量的技术243
135植物细胞反应器244
1351生长动力学244
1352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244
1353反应器的比较与选择246
1354反应器操作策略247
参考文献249
第二篇生物物质分离和纯化原理251
14下游加工过程概论253
141下游加工过程的重要性与特点253
142分离纯化一般流程254
143分离基本原理及选择技术的原则256
1431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256
1432分离纯化技术路线的选择原则257
144分离纯化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工艺优化258
1441收率与纯度之间的平衡259
1442经济性考虑259
1443工艺放大与中试259
参考文献260
15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261
151发酵液的预处理261
1511加热法261
1512凝聚和絮凝法261
1513添加助滤剂法263
152发酵液的过滤264
1521过滤操作与计算264
1522过滤设备的分类266
1523过滤设备的选择268
1524过滤介质269
153发酵液的离心分离269
1531基本概念270
1532离心工艺计算与选型270
1533离心设备的放大272
154发酵液的离心过滤272
1541工作原理272
1542离心过滤设备273
参考文献275
16细胞破碎与非选择性蛋白分离276
161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276
1611细菌276
1612酵母菌277
1613霉菌和藻类277
1614植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277
162细胞的破碎技术278
1621细胞破碎方法概述278
1622高压匀浆法279
1623高速珠磨法280
1624超声破碎282
1625物理方法282
1626化学方法282
1627生物方法283
1628非机械法与机械法的比较284
163细胞破碎的评价285
1631直接计数法285
1632间接计数法285
参考文献286
17沉淀法287
171蛋白质表面特性与其溶液稳定性287
171.1蛋白质表面特性287
1712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287
172盐析288
1721盐析原理288
1722Cohn方程式289
1723影响盐析的因素289
1724盐析用盐的选择290
1725盐析操作291
1726盐析应用291
173等电点沉淀292
1731等电点沉淀原理292
1732等电点沉淀操作293
174有机溶剂沉淀293
1741有机溶剂沉淀原理293
1742沉淀溶剂的选择294
1743有机溶剂沉淀的影响因素294
1744有机溶剂沉淀的特点295
175热沉淀295
176其他沉淀法295
1761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剂295
1762生成盐类复合物的沉淀剂296
1763离子型多聚物沉淀剂296
1764氨基酸类沉淀剂296
1765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96
参考文献297
18膜分离过程298
181膜分离类型及基本原理298
1811膜分离类型298
1812微滤和超滤299
1813反渗透300
1814纳滤300
1815透析301
1816渗透汽化301
1817电渗析302
1818膜萃取303
182膜材料及性能参数303
1821膜材料303
182.2膜的结构304
1823膜的性能参数304
183膜组件305
1831膜组件的分类及基本特性305
1832管式膜组件306
1833平板膜组件306
1834螺旋卷式膜组件307
1835中空纤维(毛细管)式膜组件308
184膜分离器的运行309
1841膜分离过滤基本方式309
1842超滤及微滤膜分离过程的操作方式310
185超滤和微滤膜分离的影响因素及工艺措施311
1851膜的劣化、膜污染以及浓差极化311
1852膜的清洗312
186膜过滤在生物及相关产业中的应用313
1861细胞收集和发酵液澄清313
1862酶、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浓缩和精制313
1863小分子量发酵产品的分离与浓缩313
1864超滤在血液制品中的应用314
1865低聚糖的分离和精制314
1866膜基溶剂萃取314
1867无机膜的应用315
参考文献315
19溶剂萃取,两水相萃取法316
191分配定律316
192溶剂的选择318
1921萃取过程的选择性318
1922萃取溶剂的选择318
193萃取方式与收得率319
1931单级萃取320
1932多级萃取321
193.3其他萃取方式325
194影响溶剂萃取的主要因素326
195两(双)水相萃取326
1951双水相系统的类型327
1952双水相系统的相平衡特性329
1953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330
1954双水相萃取的应用331
参考文献332
20离子交换法333
201基本概念333
2011离子交换反应与离子交换剂333
2012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334
2013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334
2014大孔树脂334
202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与测定335
2021生物相容性335
2022结构性能335
2023理化性能336
203影响离子交换过程的因素337
2031离子交换平衡338
2032离子交换速度339
2033树脂的影响339
2034pH的影响340
2035温度的影响340
2036流速的影响341
204树脂的选择与交换工艺341
2041树脂选择341
2042操作工艺342
参考文献344
21吸附法与色层分离345
211吸附过程的基础理论345
2111有关概念345
2112吸附的类型346
2113吸附等温线347
212吸附操作方式及工艺过程349
2121分批式与连续式吸附349
2122固定床吸附349
2123膨胀(扩张)床吸附350
213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351
2131吸附剂的性质351
2132吸附物的性质351
2133溶液pH和温度的影响352
2134其他组分的影响352
214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及其应用352
2141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352
2142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的应用353
215色层分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354
216色层分离的分类及色层展开技术356
2161色层分离的分类356
2162色层展开技术357
217色层分离方法的选择及主要色层分离法358
2171色层分离方法的选择358
2172主要色层分离法359
参考文献362
22电泳分离法363
221引言363
222电泳过程基础363
2221电泳过程原理363
2222电泳淌度的影响因素364
223电泳分类365
2231移界电泳法366
2232区带电泳法367
2233等速电泳368
2234等电聚焦369
224制备电泳369
2241连续自由流电泳370
2242使用支持物的连续电泳370
2243制备凝胶电泳370
2244制备等电聚焦电泳372
2245与其他分离过程偶合的制备电泳技术374
参考文献374
23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375
231引言375
232包涵体的形成375
233包涵体表达的特性及对分离纯化的影响376
2331包涵体表达的特性376
2332包涵体对分离纯化的影响376
234包涵体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377
2341菌体细胞的收集与破碎377
2342包涵体的分离、洗涤与溶解377
2343变性蛋白质的纯化378
235重组蛋白的体外折叠378
2351重新折叠的方法378
2352重新折叠的影响因素380
2353复性蛋白质的检测380
参考文献381
24结晶与干燥382
241结晶382
2411概述382
2412结晶分离过程基本理论383
2413结晶设备的类型和特点386
242冷冻干燥388
2421概述388
2422冷冻干燥的原理388
2423冷冻干燥设备391
2424冷冻干燥操作步骤392
243喷雾干燥393
2431概述393
2432喷雾干燥基本原理393
2433喷雾干燥流程394
2434雾化器395
2435干燥室396
参考文献397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