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
|
ISBN: | 978-7-5641-1068-0/G.97 |
条码: | |
作者: |
徐国保著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9.80
折扣价:¥28.31
折扣:0.95
节省了1.49元
|
字数: |
323千字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8-01-15 |
|
内容简介: |
只有认同历史才能认同文化。本书把历史学、民俗学、地质学、语言学、文献学等知识与田野考古发掘和近代最新科技考古成果相结合,在众多吴文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对吴文化的根基,采用二重证据法,作了跨时空的考证与考辨;对吴文化的文脉在其内涵与表现特征上作了广泛的比较科学的分析与提炼,颇有独到见解。古韵今风,旁征博引,传统与现代互动,挖掘吴地历史资源、唤醒吴地记忆、接通吴地历史文脉,凸现吴地文化完整体系的雏形,应答了当前在吴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并对吴文化与现代社会、吴文化的当代价值、吴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等诸多论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出吴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风采,为解读吴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与文化创新、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资料翔实,配有百余幅图表,叙史时间跨度极大,详略相间。既富于跳跃性,又显得凝练而生动;既有事迹史识,又富于文学意味。条分缕析,诗情画意。此书将会改变我们对吴文化的许多传统观点与看法,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吴文化资源,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吴地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序1 前言1 上篇根基 第一章先吴古国酋邦之地3 一、 江南古陆3 二、 先吴古国7 三、 吴地始祖29 第二章绿水青山稻作之源43 一、 绿水青山45 二、 稻作之源51 三、 独有习俗59 第三章江南金锡铜源之乡75 一、 江南金锡77 二、 金道锡行82 三、 自主创新88 第四章勤劳善思工艺之邦99 一、 陶瓷手艺99 二、 青铜石器106 三、 玉器工艺115 下篇文脉 第五章小桥流水,稻桑渔猎,粉墙黛瓦128 一、 小桥流水128 二、 稻桑渔猎137 三、 粉墙黛瓦146 第六章吴侬软语,里仁为美,和谐和合153 一、 吴侬软语153 二、 里仁为美164 三、 和谐和合169 第七章尚武崇文,外柔内刚,经世致用178 一、 尚武崇文,外柔内刚178 二、 厚德载物,经世致用195 第八章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205 一、 以人为本,近悦远来206 二、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216 第九章诗性智慧,诗性精神,诗性文化231 一、 诗性智慧,诗性精神232 二、 诗性生活,诗性文化243 后记258
|
精彩片段: |
吴地文化,气象万千,不乏伍子胥头颅国门高悬、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宁死不屈的刚烈英武之气,也不乏文化史上的百戏之祖——昆曲、文学史上的一绝——吴歌等珠圆玉润般的高雅水柔隽永。她带着江南特有的书香泥气,吸纳百川,吞吐万年,一头连着记忆,一头通向银河,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是个大历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它代表着人的发展和完善的状态与程度,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莎士比亚说“除人之外,城市何在?”有一种学说认为,凡是人为的而非自然产生的东西都是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正如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中所说,文化是“人表现他自身的方式”。一句话,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名可名,非常名”。文化的定义理所当然地会依据不同的时空条件而有所差异,文化的活的灵魂往往正是跃动于这些差异之间,它是文化问题的原点所在,亦是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 。。。。。。。 本书以广义的吴文化为底色,采用二重证据法,深入系统地研究、考证吴文化的基础和背景、根基与文脉,传统与现代互动,挖掘吴地历史资源、唤醒吴地记忆、接通吴地历史文脉,提出了在吴文化研究领域中鲜有提及的一些独到见解,凸现出吴文化完整体系的雏形、根性与智性,并对吴文化与现代社会、吴文化的当代价值、吴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等诸多论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出吴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风采。旨在坚持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自己从“本能的人”提升为“自觉的人”、“清醒的人”、“真的人”! 未来不是梦!认同历史就能认同文化。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语)。远古文明正穿过厚厚的浓云向我们射来希望之光,一个时代的召唤在响起:文化创新,创新文化,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力,在跨文化的互动、互溶、互济的过程中,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征程中,为把吴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铸造吴文化的新辉煌而不懈努力!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