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现代数据通信教程(第三版)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现代数据通信教程(第三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ISBN:978-7-305-03509-8 条码:
作者: 陈启美 李勃 安明伟 李嘉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9.00  折扣价:¥35.10
折扣:0.90 节省了3.9元
字数: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8-02-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现代数据通信教程》第三版,第一版于2000年出版,被多校采用,获好评,并于2002年底评为中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2005年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修订版对原版作了增删修订,包括增添了“数据网络”一章,对网络的模型、参数等作了专题讨论等,对图像编解码H.264标准也作了描述和归纳,增加了VoIP、IPTV网络多媒体应用等内容。修订超过1/3内容,本版总字数约增加6万字。本书进一步拓展了数据通信的内涵,这对理解网络的本质,及当今网络的互连与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遵循教材编写中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与拓展性原则,准确阐述科学原理的理论、概念、应用,及相关的内在关系;追踪了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和交叉融合;对于过时的观点、陈旧的内容予以纠正、压缩。
"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再序
再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通信的回顾与热点
一、通信的回顾
二、当前通信的热点

第二节 数据通信的研究内容
一、通信模型
二、通信种类的划
三、数据通信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由计算机网络谈数据通信
一、网络定义的角度
二、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
第四节 通信技术标准制定机构

第二章 通信基础
第一节 信息
一、信息、信号与消息
二、信息论的出现
三、信息的度量

第二节 信号与信道
一、概述
二、信号的分类
三、信号的频域分析
四、信号通过信道的分析
五、信号的频谱搬移
六、噪声与信噪比

第三节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质量指标
一、数据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二、数据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三、其他质量指标

第四节 信道容量
一、香农公式
二、奈奎斯特准则

第五节 模拟通信
四、AT命令集
五、Modem间通信所使用的文件传输协议
六、软件Modem

第六节 数字通信
一、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数字通信的特点
三、PCM的编译码

第七节 信道
一、有线电信道
二、光纤信道
三、微波通信系统
四、卫星通信系统

第三章 基带数据传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带数据信号码型的设计要求

第三节 基带传输基本理论
一、无失真传输
二、带限传输对信号波形的影响
三、基带传输基本准则
四、部分响应系统

第四节 眼图和均衡
一、眼图
二、均衡

第四章 频带数据传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2ASK
一、2ASK的调制
二、2ASK的解调

第三节 2FSK
一、2FSK的调制
二、2FSK的解调

第四节 2PSK
一、2PSK
二、2DPSK
第五节 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性能比较

第六节 多进制数字调制
一、多进制幅移键控(MASK)
二、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
三、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
四、幅相键控(APK)

第七节 MODEM
一、Modem的分类
二、有关Modem的标准
三、Modem的硬件总体结构及功能

第五章 通信接口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械特性
第三节 电气特性

第四节 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一、概述
二、V系列接口
三、X系列接口
第五节 接口的物理连接

第六章 多路复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路复用基本理论
第三节 频分多路复用
第四节 时分多路复用
第五节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第六节 码分多址复用
第七节 波分多路复用

第八节 数字复接
一、数字复接的基本概念
二、数字复接系统
三、数字复接的分类

第九节 PDH和SDH
一、PDH
二、SDH

第七章 差错控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差错控制的基础知识
一、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
二、差错控制编码分类
三、差错控制方式

第三节 简单的抗干扰编码
一、奇偶校验码
二、二维奇偶校验码
三、群计数码
四、等重码

第四节 线性分组码
一、线性分组码的概念
二、汉明码
三、对一般线性分组码的讨论
四、循环码
五、BCH循环码
第五节 卷积码简介

第六节 ARQ
一、等待式ARQ
二、退回N步ARQ
三、选择重传ARQ
四、滑动窗口协议

第八章 同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由接收数据判决谈时钟同步
第三节 异步传输方式与同步传输方式
一、异步传输方式
二、同步传输方式

第四节 位同步及其提取
一、插入导频法
二、自同步法

第五节 帧同步
一、帧同步系统应满足的要求
二、集中插入同步法
三、分散插入同步法

第六节 网同步
一、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二、全网同步系统
三、准同步系统

第九章 交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路交换
一、电路交换原理
二、程控交换机
第三节 报文交换

第四节 分组交换
一、分组交换方式的提出
二、分组交换原理
三、分组与合并
四、数据报和虚电路
五、路由选择
六、流量控制
七、故障处理
八、X.25建议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帧中继
一、快速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
二、帧中继的基本原理
三、帧中继的帧结构
四、帧中继的特点

第六节 ATM
一、ATM的提出
二、ATM的基本概念
三、ATM的交换原理
四、ATM的特点
五、ATM与帧中继的关系

第七节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一、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三、帧中继的主要优缺点
四、ATM的主要优缺点
五、相互比较

第十章 用户数据接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背景、需求、特点
一、背景
二、需求
三、特点
四、接入网分类

第三节 接入网功能结构
一、功能结构
二、接口
三、功能
四、接入网的模型

第四节 光接入网
一、基本功能结构
二、引入的优点
三、FTTX

第五节 XDSL
一、概述
二、HDSL
三、ADSL
四、VDSL、SDSL、RADSL

第六节 HFC
一、HFC的结构
二、HFC中的频谱安排
三、HFC的主要技术
四、HFC的优点

第七节 WLL
一、概述
二、WLL的特点和应用
三、WLL的接人结构
四、基于集群无线电话的WLL
五、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的WLL
六、基于无绳电话的WLL
七、基于一点对多点的微波WLL

第十一章 数据网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数据网络的提出
一、数据网络的延迟
二、数据网络的多路访问控制
三、数据网络的路由
四、数据网络的流量控制
五、数据网络的数据包格式
六、IP Over Everything
七、从数据网络谈三网融合和软交换
八、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

第三节 数据网络理论
一、延迟理论
二、多路访问理论
三、路由理论
四、流量控制理论

第四节 电信网络的演进
一、概述
二、公共交换电话网
三、数字数据网
四、X.25分组技术
五、帧中继一
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第五节 广电网络的进展

第六节 IP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与进展
一、概述
二、IP交换
三、网络节点设备

第七节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一、MSTP概念
二、第三代:MSTP技术
三、MSTP技术特点
四、MSTP的应用

第八节 多标签协议交换MPLS
一、概述
二、MPLS的体系结构
三、MPLS流量工程性能
四、MPLS技术的应用——虚拟专用网(VPN)
五、MPLS服务类型

第九节 基于软交换/IMS的下一代网络
一、概述
二、下一代网络NGN体系结构
三、软交换技术

第十节 网络主要协议简述
一、网络协议的分类和应用
二、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Megaco
三、SIGTRAN协议
四、H.323协议
五、会话初始协议SIP
六、BICC协议
七、Parly API

第十二章 多媒体数据通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媒体通信基础知识
一、多媒体通信的历史与现状
二、多媒体的定义
三、多媒体技术综述

第三节 多媒体通信的特点
一、宽带
二、实时性
三、时空约束
四、分布处理和协同工作
五、交互式工作

第四节 多媒体通信对网络的需求
一、网络性能参数
二、对网络的性能要求

第五节 多媒体同步
一、导青
二、同步的分类
三、同步的分级
四、多媒体通信的同步方法

第六节 多媒体通信中的压缩编码技术
一、多媒体通信中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数据压缩的分类
三、平均信息量编码
四、源编码
五、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六、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七、多媒体音频和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

第七节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和进展
一、综述
二、多媒体通信业务种类
三、多媒体远程通信系统
四、点播服务类系统
五、Internet上的多媒体应用
六、多媒体通信前瞻

附录Ⅰ 数据通信中的有关数学推导
附录Ⅱ 数据通信常用技术标准
附录Ⅲ 若干专业英汉词汇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书  评:
作为高校通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