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的追求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党旗下的追求
|
ISBN: | 978-7-5628-2383-4 |
条码: | |
作者: |
蒋文文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32开 |
定价: |
¥18.00
折扣价:¥16.20
折扣:0.90
节省了1.8元
|
字数: |
214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8-10-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依据,以党的性质和党员标准为主线,以引导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执着崇高追求为宗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党的十七大的最新党建理论成果,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实际与教育需求,力求达到理论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可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党校教学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学参考书。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绪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序)(1) 第一章党的性质和宗旨(30)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30)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50) 第三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60) 第二章党的纲领和目标(69) 第一节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69) 第二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4) 第三节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奋斗(82) 第三章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91) 第一节坚持党的指导思想(91) 第二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106) 第三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14) 第四章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125) 第一节党的组织原则(125) 第二节党的纪律(141) 第三节做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的模范(146) 第五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55) 第一节党的优良传统(156) 第二节党的优良作风(165) 第三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81) 第六章党员的权利和义务(188) 第一节规定党员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188) 第二节认真履行党员义务(191) 第三节正确行使党员权利(196) 第七章崇高的理想人生的追求(204) 第一节坚定理想信念作出正确抉择(204) 第二节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入党(212) 第三节坚持党员标准争取早日入党(220) 附录一中国共产党章程(228) 附录二上海主要党性教育基地一览(253) 后记(257)
|
精彩片段: |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党的宗旨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直接体现,坚持党的宗旨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党的宗旨?怎样坚持党的宗旨?这些都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党的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宗旨,是指政党一切工作和行事的根本目的和意图。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呢?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和生产力主导要素的劳动者,人民群众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第一次揭示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用最简明、最朴素的语言概括了这个最伟大、最深奥的道理,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人民主体论观点的集中体现,因而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制度的根源,解放全人类。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十七大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决定的
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是不可分割的。党来自人民,代表人民,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因此党的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要吸引、教育、团结、组织、带领群众前进,为实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只有服务人民,才能团结领导人民,团结领导人民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总结了这条历史经验,他说:“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我们党八十多年奋斗的历史也充分说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只有时刻不脱离群众,党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坚持党的宗旨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党章强调“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在党的历史文献中首次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多次论及这个问题。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专门作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对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述。从此,群众路线的概念被广为使用。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科学地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一正确的领导方法。1945年,党的七大把这些基本精神明确载入党章。刘少奇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作了精辟的阐述,把它提到“党的根本路线”的高度来加以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把“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明确写进了党章。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执政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大现实意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列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把群众路线概括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党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群众观点,就是党对群众的基本态度。根据刘少奇同志在七大的阐述,群众观点有四个基本点:一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二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三是“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四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8352页。这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是群众观点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智慧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归纳、综合、提高,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据此提出方针、政策、任务和计划。到群众中去,就是党的方针、政策、任务和计划确定之后,就要拿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并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不断加以改进。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对群众的正确态度,而且是党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方法。群众路线是党战无不胜的法宝,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它贯穿于党的全部活动和全部工作中,离开了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所有工作都会落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连一些研究中共党史的外国学者都十分感叹地把群众路线称为“延安道路”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柱。
党的历史和现实充分告诉我们:“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首先,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其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其次,坚持群众路线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辅相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得越牢固,群众路线就坚持得越彻底;群众路线坚持得越好,就越能够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人生观的核心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为张思德召开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内容博大精深的命题,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党性融为一体。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座右铭。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正是以这种革命的“螺丝钉”精神,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徐虎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应该尽可能多地为他人、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李素丽说:“ 公共汽车有起点有终点,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他们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无论是抗震救灾最前线,还是支援抗震救灾的大后方,中国共产党人都用可歌可泣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伟大党性,履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本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人生观的核心。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有意义。存在决定意识。人生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人生观。共产党员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革命的、进步的人生观,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一,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其二,维护人民的利益,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宗旨;其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甘为人民的勤务员。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共产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这是每个共产党员立身处世必须遵循的准则。
共产党员可不可以有个人利益、个人理想、个人抱负?应该怎样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每个共产党员经常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比战争年代、计划经济年代更为突出。客观地说,共产党员也是人,有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人格,当然也有个人的利益,如工资、待遇、升学、就业、住房、家庭等。早在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对此作过阐述,他说,共产党员也有个人的利益需要照顾,并且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承认个人利益的客观性;第二,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具有一致性;第三,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 1995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抱负和追求。但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使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追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647页。这就告诉我们,共产党员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有没有个人利益,而在于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共产党员要更自觉地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一般人作出更大的牺牲,甘于吃苦、受累、吃亏。
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个人价值更加突出起来,一些人注重个人奋斗、个性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则淡漠了。不少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务实、趋利、不悖“良心”的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趋向。不少青年学生赞同“毫无保留地奉献,问心无愧地索取”、“贡献与索取应当是对等的”、“对得起自己,无愧于他人”等观点。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党员更加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希望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在择业就业、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实惠。个别人甚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堕落成人民的罪人。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广大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引起警惕,深入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
(一) 正确处理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并不排斥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方面,没有国家、集体的利益,就没有个人的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发展与巩固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与保证。另一方面,集体利益是对个人利益的概括和集中,个人利益的保证和发展,又将促进集体利益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发展、壮大社会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必须维护和改善他们的个人利益,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增长。随着国家、集体利益的发展,劳动者个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使他们的体力、脑力、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总之,共产党员应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为国家、集体利益作出的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那种把个人利益同为人民服务的集体利益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二) 正确处理为人民服务与按劳取酬的关系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不矛盾的。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但又鼓励人们按劳、按生产要素等取酬。因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求我们积极为人民利益着想,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但又不是要人们做苦行僧,不要物质利益,不讲精神享受。而是在积极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前提下,取得正当合理的报酬。这样做既正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先进思想和实际行动,又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满足个人利益,使个人利益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更有利于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我们既不能认为为人民服务就不能讲按劳、按生产要素等取酬,也不能只关心按劳、按生产要素等取酬,斤斤计较,不讲服务,不讲奉献。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 正确处理为人民服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人民服务不是不要经济效益,关键是如何取得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样。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在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正确的、合理的。离开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去讲经济效益,只管赚钱,不顾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甚至做出有损国格、人格的事,这种单纯地强调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的做法,很可能使自己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和一些社会活动是需要讲经济效益的,但讲经济效益与为人民服务不是对立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为单位或个人赢得更多的合法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与经济效益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四) 正确处理为人民服务与先富起来的关系
一方面,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分配政策的要求,也是打破平均主义、克服平庸落后思想的实际措施。另一方面,共产党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果以为党和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行政策允许的事自己都可以做,便利用自己的地位、影响和便利与民争利,抢先为自己捞得好处,那是不对的。共产党人贯彻落实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先进性的表现不是让自己先富起来,而是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聪明才智,敢于创新,敢于开拓,不断进取,带领群众奔小康,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产党员要正确理解党关于“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党的富民政策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该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主义的精神,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坚持同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作斗争。在处理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利益、经济效益、按劳取酬等关系时,共产党人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为人民、为社会多作贡献,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广大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应该具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和境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
书 评: |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