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践 - 2423001-1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实践
2423001-1
|
ISBN: | 978 - 7 - 5606 - 2131 - 9 |
条码: | |
作者: |
来新泉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25.00
折扣价:¥23.75
折扣:0.95
节省了1.25元
|
字数: |
412千字
|
出版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8-11-01 |
|
内容简介: |
本书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八个最常用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及最常用EDA工具的使用, 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基础和设计方法。 全书共分六章, 分别为: 绪论;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电路设计, 包括触发器、 比较器、 运算放大器、 带隙基准、 振荡器、 LDO稳压器、 D/A和A/D共八个电路设计实践; EDA软件的使用, 包括Cadence、 Hspice、 Eproduct和Tanner Pro的使用; 版图设计, 包括DRC、 ERC、 LVS和LPE; ASIC测试技术概述, 包括常用测试设备与仪器、 芯片测试方法、 芯片Debug方法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 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尤其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 本书是一本非常有益的参考书。 本书若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教程》一书配套使用, 效果更好。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第1章 绪论 1
1.1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1
1.1.1 重大的技术突破 1
1.1.2 集成电路的分类 3
1.1.3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3
1.1.4 集成电路展望 4
1.1.5 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 5
1.2 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8
1.2.1 专用集成电路的概念及发展概况 8
1.2.2 专用集成电路的分类 9
1.2.3 专用集成电路的优点 10
1.3 实践的重要性 11
1.4 本书的特点 12
第2章 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13
2.1 引言 13
2.1.1 IC制造基本原理 13
2.1.2 工艺类型简介 13
2.2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述 14
2.2.1 氧化工艺 14
2.2.2 掺杂工艺 16
2.2.3 光刻工艺 19
2.2.4 外延工艺 21
2.2.5 金属化工艺 23
2.2.6 制版工艺 26
2.3 双极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27
2.3.1 典型的双极集成电路工艺 27
2.3.2 双极集成电路中元件的形成过程和元件结构 28
2.4 C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31
2.4.1 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31
2.4.2 CMOS集成电路工艺 33
2.5 BiCMOS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37
2.5.1 以CMOS工艺为基础的BiCMOS工艺 37
2.5.2 以双极工艺为基础的BiCMOS工艺 38
2.6 BCD集成电路的基本制造工艺 40
2.6.1 BCD工艺的关键技术简介 40
2.6.2 BCD工艺的发展趋势 42
2.7 锗硅器件及其外延工艺简介 43
第3章 电路设计 45
3.1 触发器的设计 45
3.1.1 触发器的原理 45
3.1.2 触发器的指标 46
3.1.3 常见触发器的结构 48
实践一 触发器设计实例 54
3.2 比较器设计 56
3.2.1 比较器的原理 57
3.2.2 比较器的指标 58
3.2.3 常见比较器的结构 60
实践二 比较器的电路设计 64
3.3 运算放大器设计 66
3.3.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67
3.3.2 运算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及重要参数 69
3.3.3 常见运算放大器的结构 70
实践三 运算放大器电路设计 79
3.4 带隙基准设计 82
3.4.1 带隙基准的原理 82
3.4.2 带隙基准的指标 87
3.4.3 常见带隙基准的结构 88
实践四 带隙基准电路设计 92
3.5 振荡器设计 95
3.5.1 振荡器的原理 95
3.5.2 振荡器的指标 98
3.5.3 常见振荡器的结构 99
实践五 振荡器电路设计 103
3.6 LDO稳压器设计 105
3.6.1 LDO稳压器的原理 105
3.6.2 LDO稳压器的指标 107
3.6.3 常见LDO稳压器的结构 112
实践六 LDO稳压器电路设计 116
3.7 D/A转换器的设计 118
3.7.1 D/A转换器的原理 118
3.7.2 D/A转换器的指标 120
3.7.3 常见D/A转换器的结构 123
实践七 D/A转换器的电路设计 128
3.8 A/D转换器的设计 131
3.8.1 A/D转换器的原理 131
3.8.2 A/D转换器的指标 132
3.8.3 常见A/D转换器的结构 136
实践八 A/D转换器的电路设计 139
[WTHZ]第4章 EDA软件的使用 143
4.1 Cadence的使用 143
4.1.1 启动Cadence 143
4.1.2 绘制电路图 145
4.1.3 电路图仿真 148
4.2 Hspice的使用 151
4.2.1 Hspice的使用流程 151
4.2.2 Hspice的常用分析类型 153
4.2.3 常用输出格式 159
4.2.4 常用信号源 160
4.2.5 电路的优化 161
4.2.6 不收敛问题 162
4.3 Eproduct的使用说明 164
4.3.1 Project Manager的使用 164
4.3.2 View Draw的使用 166
4.4 IC设计工具Tanner Pro 169
第5章 版图设计 173
5.1 版图设计软件使用简介 173
5.1.1 L - Edit版图设计软件 173
5.1.2 Virtuoso版图设计软件 179
5.2 版图设计 190
5.2.1 数字电路的版图设计 192
5.2.2 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201
5.3 版图验证 205
5.3.1 版图设计规则检查(DRC) 206
5.3.2 版图电气规则检查(ERC) 211
5.3.3 电路网表匹配检查(LVS) 212
5.4 版图寄生参数的提取与后仿真 215
5.4.1 版图寄生参数的提取 215
5.4.2 版图后仿真 225
第6章 ASIC测试技术概述 228
6.1 常用测试设备及仪器简介 228
6.1.1 探针台 228
6.1.2 示波器 232
6.1.3 数字万用表 235
6.1.4 信号发生器 239
6.1.5 电子负载 242
6.2 芯片测试方法简介 246
6.2.1 测试方法的介绍 246
6.2.2 指标测试 250
6.2.3 测试注意事项 253
6.2.4 测试的分类、 硬件及“开尔文”连接法 254
6.3 芯片Debug方法简介 259
6.3.1 高性能聚焦离子束系统在芯片Debug的应用 259
6.3.2 漏电流的测试 262
6.3.3 CAP 265
参考文献 269
|
精彩片段: |
|
书 评: |
20世纪80年代, 我们科研团队在SUN工作站上设计集成电路时, 大家在领略集成电路的神奇之余, 希望能出版一套好的教材。 后来陆续出版了《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CAD技术》和《电子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等, 销量还不错。 从2001年开始我们团队的几十人全力以赴于集成电路设计。 200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希望我们结合科研能再出两本集成电路设计 方面的书, 一本基础, 一本工程实践。 或可认为是托词, 我们说设计过100颗再写吧, 那 时资料就更翔实了。 2006年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再约时, 我们算算居然设计过100多颗IC, 量产并见诸市场的也有70多颗了, 随身使用的手机、 MP3和GPS便携产品中竟然有近十颗是自己设计的, 在欣慰的同时想到是时候总结成书了。 经过一年多笔耕不辍, 群策群力, 从旭日东升到日薄西山, 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 在窗外莺歌燕舞、 春暖花开时终于完稿了。 我们在释然中又体会到写书与IC设计一样艰辛: 设计资料是非常多了, 但要用时又有很多不便, 因为需要保密, 而且电路规模都大到书中插图无法放下, 最后只能裁剪成很小的电路模块, 因而在工程上看无法保证电路和设计流程的完整和系统性, 但作为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内容还是浅显易懂、 循序渐进、 完备和系统的。 本书内容结合了真正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工程设计实例, 所有电路例子都经过研究生的上机验证, 所有EDA软件工具的使用步骤均来源于本科研团队的使用心得和平日积累,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而有关集成电路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 可参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教程》一书。 将两者有机结合, 方可领悟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将设计理念实现在芯片中。 来新泉教授规划了本书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 来新泉教授、 王松林教授、 王辉、 史凌峰、 叶强、 袁冰、 刘鸿雁、 代国定等参与了全书的编写。 李祖贺、 李昕琳、 孙朝阳、 罗莉、 牟在鑫、 金杰、 付军辉、 徐剑、 秦忠洋、 郝琦、 李卫敏等参与了书稿的录入、 绘图和校对工作。 限于编者水平, 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赐教。 来信请寄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电路CAD研究所376信箱(邮编为710071, 联系人是来新泉或王松林)。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直接联系我们(来新泉: xqlai@mail.xidian.edu.cn; 王 松林: slwang@mail.xidian.edu.cn)。 还可登录我们的网站 http: //see.xidian.edu.cn/iecad/, 查看本书的勘误文件、 补充材料、 IC培训计划、 上课讲义、 最新进展, 以及我们团队为真正有志于IC设计之读者提供的投片机会等。
|
其 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