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道器之辨——告诉你文化的真相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道器之辨——告诉你文化的真相
ISBN:978-7-81124-385-7 条码:
作者: 陈远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28.00  折扣价:¥26.60
折扣:0.95 节省了1.4元
字数: 269千字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03-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 历史有什么用?伟大的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洛·布洛赫的小儿子曾经这样问他。这个问题也时常困扰我。

自大学开始,以工科的学科背景,却误入史学一途,蓦然间,已过十年。十年间思想几度转变,回首起来,不禁感慨系之。初入史学之时,思想颇受时贤影响,重理念,讲关怀,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圭臬,以“思想启蒙”为己任。虽自谓“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但是诚如孔庆东所言,当时的所谓“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不过是“当知识界相当多的人都在谈‘独立性’,都在号称‘独立思考’,以至‘独立’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口头禅的时候,‘独立’已经异化,已经成为随俗。”而“真正的独立有一个简单的标志,就是你的周围的人不赞同你,包括你的导师、学生。”最后孔庆东揭露了所谓的“主张独立的知识分子”不过是“在精神上极度依赖那个主张独立的小圈子”。最近孔庆东因为其倾向经常惹人诟病,但是我却认为他几年前说的这些话虽有偏颇之处,却可为传世之言。回到我自己身上,曾经所谓“独立思想”便多少存在一些这样的因素。那时的思考简单而真诚,截至2005年,这些思考通过我编的一本小册子《逝去的大学》展现出来。《逝去的大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不过那属于另外一个话题,值得欣慰的是,在我搬家检阅旧书的时候,翻起那本小册子,仍然有感觉,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其中表达的,是我心中真诚的想法。前些天心血来潮,在网上检索《逝去的大学》,看到不少好评,虽感汗颜,并不羞愧。
毕业之后读史阅世,感受世事多艰,于历史一途,便多了一层感悟,个中感受,诚如放翁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开始反思过去历史观念,对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度怀疑、动摇。直至我编了另外一本小册子《斯人不再》,思想上有一大变,觉得若是抱着“以史为鉴”、“借古喻今”的思路去做历史,这样的思路不仅简单粗暴,而且恰恰是这样的思路让历史成了现实的附庸。历史太复杂,也太摇曳多姿,那样的思路,让历史简单化了。做历史,还是要回到历史本身,仿佛是一种悖论,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借鉴历史的智慧,为今天的现实参照。就此引申开来,时贤谈论文化思想,多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在我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西文化原无不同,相通大于相异,换言之,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穆罕默德,不过是殊途同归。与其过分强调差异,不如花些力气探讨中西文化共同的底线。延续这一思路,我写了《李宗吾新传》,当时的思路,虽然把李宗吾放在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去探讨,然而囿于眼界,依然没有用世界的眼光去描绘这个颇具传奇而又颇具典型的人物丰富的一生。事后众多学界师友对这本小书发论,厚意可感,但是对于我的观点颇具保留。令我惭愧的是,这本小书由于出版时间仓促,其中错字甚多,也希望有机会修改。

我在《李宗吾新传》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熏染之后,通过李宗吾这个人物,个人主义再度崛起,并且引领一时风潮。通过这本小书,我想表达的是,中国若想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必须回到个人主义这个最低的思想底线。我曾经有个设想,中国的文化路径如果不承沿着儒家的道路走到现在,而是延续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之学,也是被孟子骂为“无父无母”的那位杨朱先生)以及韩非法家的路径,中国进入宪政的时间要比西方早上几千年。这一点,在去年我与许倬云先生进行对话时,曾有谈及,许先生跟我的表述不同,然而观念甚契:

我问:诚如您所说:“中国思想对于‘全面’的整合与悟解,超过了对‘部分’的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年的演化,所谓诸子百家学说其实不应当看做各自独立发展的思想流派,应当视之为经过长期的对话与辩论交织成后世两千年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对于这一观点非常认同,而我的疑惑是,在经过了长期的对话与辩论之后,中国文化的重心为何落在儒家文化而不是其他诸家的学说?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中国文化的主干道不是沿着儒家这一思想脉络走下来,而是选择了杨朱学说或者韩非子的法家学说,今日的中国是否会呈现另外一种面貌?

许先生答:中国如果走的是“杨朱”,然后到老庄的路线,我们很有可能会成为和印度一样的局面。如果要顺着韩非的路走,就和今天的社会科学比较接近了。要注意,所谓法家,是手段性和工具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他们讨论更多的是怎么治国,但是没有讲清楚为什么治国。法家实际上是从儒家分出去的一个分支,所以你看,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如果从法家的工具论发展下去,那么中国就会发展成和相当于欧洲近古发展的现代科学,有方法而无目的。这个方向目前我发现了存在很大令人困惑的地方,目前的社会科学都走到的地步,就是我们可以分析问题到极点,但是我们找不出最后的答案来。所以目的论方面,终极关怀方面,法家提不出答案来。因为法家是从儒家里面钻出来的,它把这部分工作又还给儒家去做了。到了汉代,汉宣帝说得很清楚,他说:儒法是合一的,我们汉家规模不只是儒家的东西,而是儒法相合的东西。

中国比欧洲提前一千年就想到了怎么治国的问题,不仅仅是安顿心灵,而是要兼善天下,而是要己欲立而立人,而是要别人的饥渴都是我的饥渴,而是要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上做到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梦,中国比欧洲提前一千年,欧洲的那个梦,很早就转变到上帝那里去了。上帝的梦转变成所谓的理性,从理性上就发展了绝对的法律和可测的科学。

中国则不同,中国是从现实生活上发展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推己及人”这一系列的理念进而达到“推己及人”地将心比心——这种理念,是一种情理交融的理想,而不是走向单纯的理性。所以,你看,朱夫子走的路和康德相近,着重在理的上面,但终究走不过去,还要让王阳明在“心”的方面做一个很大的转弯。如果单单从纯粹的理性方面,是走不远的,必须要把人本身放进去。人本身则包括了情和理两方面,我们不能只顾理不顾情。但是中国情理交融的治国方法最后也出现了问题,比如说人情关系啦、家族关系啦,都出来了。
中国的法律不是绝对的法律,中国的法律一直是相对的法律。这是因为情理交融的治国理想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当然也会有它的缺陷。

中国发展现代化的道路势必曲折,然而,绝非是只凭借少数精英,胸怀理念、振臂高呼能够完成。知识分子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言说,与其作无谓的言说,空谈理念,不如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晏阳初、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而当下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夸夸其谈,一方面精心营造自己的小日子。后者没有错,但是凭借夸夸其谈来营造自己的小日子,则不能不让知识界蒙羞。最低的底线也应是放弃自以为是的“为大众代言”的精英意识,回到“古之学者为己”,不做“为人之学”,进行韦伯式的知识建构。"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辑所读/ 001
当代学术史上的两种姿态/ 002
胡适的酒杯,邵建的块垒/ 004
李零的减法/ 009
李零:替人读书/ 015
娓娓道来 别开生面/ 019
两相比较读《家书》/ 021
家书中的历史/ 023
杨天石的方法/ 027
蒋介石:总统原来是常人/ 032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038
知道的和说出的/ 044
李新回忆录的一致与不一致/ 047
人间正道是沧桑/ 051
知识分子有了钱之后/ 054
学术圈是个大江湖/ 060
被错过的胡适之/ 063
人文的路径/ 065
第二辑所识/ 071
蔡元培为什么能够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072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 076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真正掌舵人/ 079
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082
李泽厚:不要拿《论语》来掩盖现在所需要的最基本
的东西/ 089
余英时:《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094
重温李泽厚/ 100
北大几段走麦城的经历/ 103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08
北大110周年校庆的反思/ 112
黄侃的性情和段子/ 117


第三辑所议/ 121
中学西学,何为体,何为用/ 122
香港为什么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125
重新理解启蒙/ 129
仅有理念是不够的/ 132
茉莉花与索尔仁尼琴/ 137
对“大师”和“诺贝尔文学奖”要有平常心/ 141
由燕京大学想到的/ 144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147
西南联大:不是最好的学校/ 152
收藏无道惟术而已/ 155
教师应该有按照自己兴趣教学生的自由/ 158
《论语》热,何处最吃紧/ 160
从儒学的内在理路谈于丹产生的必然/ 163
我说过余英时支持于丹吗/ 166
国家图书馆,你什么时候能不让读者失望?/ 168
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周长城事件/ 171
安居、乐业,才有和谐/ 174


第四辑:所记/ 177
狂狷黄永厚/ 178
拔地苍松有远声/ 181
“只要有学泰兄在,就绝对不会冷场”/ 184
“私人遭遇如何成为公共事件”/ 188
附:谢泳先生回信/ 192
古道热肠,我于老范见之/ 194
香港遇倪匡/ 197
陈之藩的寂寞/ 199
王芝琛的心愿/ 201


第一辑所读
当代学术史上的两种姿态
胡适的酒杯,邵建的块垒
李零的减法
李零:替人读书
娓娓道来 别开生面
两相比较读《家书》
家书中的历史
杨天石的方法
蒋介石:总统原来是常人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知道的和说出的
李新回忆录的一致与不一致
人间正道是沧桑
知识分子有了钱之后
学术圈是个大江湖
被错过的胡适之
人文的路径"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