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高速光纤通信ITU-T规范与系统设计 -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光通信技术丛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高速光纤通信ITU-T规范与系统设计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光通信技术丛书
ISBN:7-5635-0536-9/TN.246 条码:
作者: 作者:马声全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 开本:16开
定价: ¥25.00  折扣价:¥16.75
折扣:0.67 节省了8.25元
字数: 316千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2-01-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全书共9章。前3章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特征与潜在通信容量,光纤的衰耗、色散和非线性,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与光放大器的接口特性;第4章讨论ITU-T关于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接口规范文件的形成思路;第5,6,7章分别介绍STM-4,STM-16和STM-64单通道系统的接口规范和系统设计方法;第8章叙述光波分复用的原理与规范;第9章介绍16×2.5 Gbit/s,32×10 Gbit/s和不等信道间隔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
本书注意避免叙述国内已出版物反映的内容,以2000年出版的ITU-T规范文件为蓝本,加进作者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内容,形成目前实用光纤通信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书中每种系统的设计都以工程实例的形式进行阐述。
本书可作为光纤通信工程设计和光纤通信设备、器件、光纤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光通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1943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82年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常年从事数字通信及光纤通信设备、系统和光传送网络、光接入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烽火科技术学院院长;兼任信息产业部光通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国际电联ITU-T SG15中国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邮电科技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光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信息产业部传送网与接入网标准研究组副主席;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政府特殊津贴。

章节目录:
目录



第1章 系统设计概述

1.1 光纤通信系统1

1.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特征1

1.1.2 光纤通信技术的三次飞跃2

1.1.3 光纤通信的潜在通信容量3

1.1.4 高速系统界定4

1.2 ITU-T规范建议4

1.2.1 高速系统合成的复杂性4

1.2.2 ITU*.T规范文件的基本特点5

1.3 系统设计6

1.3.1 系统设计的任务6

1.3.2 系统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区别与联系7

第2章 光通路技术特性

2.1 光纤的传输和连接衰耗8

2.1.1 光纤的传输衰耗8

2.1.2 光纤的连接衰耗10

2.2 光纤的色散特性10

2.2.1 色散与色散补偿机理10

2.2.2 光纤的脉冲展宽、带宽与色散系数12

2.2.3 零色散斜率14

2.3 光纤的非线性17

2.3.1 非线性概念17

2.3.2 受激拉曼散射(SRS)18

2.3.3 受激布里渊散射(SBS)19

2.3.4 自相位调制(SPM)22

2.3.5 交叉相位调制(XPM)24

2.3.6 四波混频(FWM)24

2.4 偏振模色散和差分群时延26

2.4.1 偏振模色散(PMD)和差分群时延(DGD)的概念26

2.4.2 PMD系数27

2.5 回波损耗28

2.5.1 回波的产生与危害28

2.5.2 回波损耗(ORL)和反射系数的测量29

第3章 光设备技术特性

3.1 光发送机接口特性31

3.1.1 工作波长范围31

3.1.2 平均发送功率32

3.1.3 线路码型33

3.1.4 光源消光比(EX)33

3.2 LD的频谱特性34

3.2.1 MLM与SLM34

3.2.2 LD的谱宽参数37

3.2.3 模分配噪声(MPN)38

3.2.4 频率啁啾(Chirp)38

3.3 发送眼图模板40

3.4 接收机的接口特性41

3.4.1 接收机灵敏度41

3.4.2 接收机的过载功率和老化余量42

3.5 光放大器44

3.5.1 OSA与OFA45

3.5.2 EDFA特性46

3.5.3 EDFA应用48

3.6 光发送、接收模块50

第4章 光接口规范

4.1 传输损伤限度54

4.1.1 数字传输的有效性界定54

4.1.2 判决误码率与接收灵敏度55

4.1.3 光通路功率代价59

4.2 通信距离的衰耗受限与色散受限61

4.2.1 衰耗限制的最大无再生距离61

4.2.2 色散限制的最大无再生距离62

4.3 光接口规范64

4.3.1 光接口规范的基本思路64

4.3.2 光接口分类及应用代码68

4.3.3 主通道接口(MPI)70

4.4 光放大器规范73

4.4.1 光放大器参数73

4.4.2 EDFA技术指标74

4.5 色散补偿技术76

4.5.1 无源色散补偿(PDC)77

4.5.2 SPM补偿78

4.5.3 预啁啾技术(PCH)78

4.5.4 色散支持传输(DST)79

第5章 STM-4系统设计

5.1 STM-4光接口规范81

5.1.1 光接口规范参数81

5.1.2 STM-4规范分析83

5.2 光通路设计84

5.2.1 L-4.2的光通路参数设计84

5.2.2 U-4.2的主光通路参数设计84

5.3 通路光功率代价核算85

5.3.1 通路光功率代价核算的意义85

5.3.2 模分配噪声功率代价的核算86

5.3.3 频率啁啾功率代价的核算87

5.3.4 码间干扰功率代价的核算88

5.3.5 偏振模色功率代价的核算88

5.4 设计举例(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工程)90

5.4.1 应用代码选择91

5.4.2 光缆选择91

5.4.3 衰耗与色散预算91

5.4.4 设计结果92

第6章 STM-16系统设计

6.1 STM-16系统光接口规范93

6.1.1 STM-16系统光接口规范参数93

6.1.2 STM-16系统特点95

6.1.3 光发送信号啁啾参数α的测量96

6.2 衰耗预算99

6.2.1 无光放大器系统的衰耗预算99

6.2.2 带光放大器系统的衰耗预算99

6.3 色散预算101

6.3.1 偏振模色散功率代价101

6.3.2 码间干扰与频率啁啾的功率代价101

6.3.3 色散相关参数的确定103

6.4 设计举例(西安—兰州—西宁工程)104

6.4.1 工程总体方案104

6.4.2 应用代码选择105

6.4.3 衰耗预算106

6.4.4 色散预算107

6.4.5 系统设计结果109

第7章 STM-64系统设计

7.1 ITU-T建设的光接口规范111

7.1.1 STM-64光接口规范参数111

7.1.2 STM-64系统特点112

7.2 外调制技术114

7.3 色散预算与色散补偿116

7.3.1 偏振模色散功率代价核算117

7.3.2 码间干扰功率代价核算117

7.3.3 色散补偿预算118

7.4 衰耗预算121

7.5 设计举例122

第8章 WDM原理与规范

8.1 波分复用原理与分类126

8.1.1 WDM DWDM OFDM126

8.1.2 单向WDM与双向WDM128

8.1.3 开放式与集成式系统129

8.2 WDM系统的组成130

8.2.1 WDM系统的总体结构130

8.2.2 光转发器131

8.2.3 波分复用器132

8.2.4 波长选择器140

8.2.5 光监控通路(OSC)142

8.3 WDM系统的技术规范142

8.3.1 传输通道参考点定义142

8.3.2 光接口参数143

8.3.3 绝对参考频率与信道间隔145

8.3.4 标准中心波长与频率偏差145

8.3.5 最小与最大光功率限制149

8.3.6 光通路衰耗与色散范围150

8.3.7 单信道输出口的光串扰151

8.3.8 接收机灵敏度和最大过载功率151

第9章 WDM系统设计

9.1 系统设计方案152

9.1.1 复用路数与波长范围的选择152

9.1.2 速率等级的选择154

9.1.3 光纤类型的选择154

9.1.4 关于通路组织156

9.1.5 信道功率的选择157

9.2 16×2.5 Gbit/s系统设计(郑州—洛阳—开封工程)159

9.2.1 系统基本参数选定159

9.2.2 色散预算160

9.2.3 光功率预算162

9.2.4 光接收机子系统设计164

9.2.5 光发送机子系统设计165

9.2.6 保护通路的设计167

9.3 32×10 Gbit/s系统设计(上海—南京工程)168

9.3.1 系统基本参数的选择168

9.3.2 色散预算169

9.3.3 光功率预算170

9.3.4 光接收机子系统设计171

9.3.5 光发送机子系统设计173

9.4 不等信道间隔系统设计175

9.4.1 不等信道间隔避开FWM损伤原理175

9.4.2 信道中心频率的确定方法177

9.4.3 8×2.5 Gbit/s系统设计(西安—兰州—西宁)178

9.5 WDM系统保护184

9.5.1 两种WDM网管方案184

9.5.2 WDM系统的保护185

附录 英语缩写187

参考文献189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