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
ISBN:978-7-5609-5348-9 条码:
作者: 田岩 彭复员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5.00  折扣价:¥33.25
折扣:0.95 节省了1.75元
字数: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06-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图像处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总结。主要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技术,还包括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书中首先论述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图像处理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图像恢复等内容)、图像分割、描述及图像融合等常见的图像处理内容;其次对目前流行的图像处理的工具(包括小波变换的最新变种、数学形态学及经验模式分解)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以激光扫描数据为代表的三维数字图像处理进行了介绍。书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实例进行了阐释。每章末附有练习题(部分参考答案集中放书末),为读者学习和掌握该章的主要内容提供了便利。
本书可作为信息与通信类专业研究生教材,以及遥感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科技人员的入门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数字图像处理的定义(1)
1.2数字图像处理的意义(1)
1.3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
1.4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简介
参考文献
第2章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2.1电磁波谱
2.2视觉基础
2.2.1人眼与亮度视觉
2.2.2颜色视觉
2.2.3光度学
2.3遥感平台及传感器
2.3.1遥感平台的种类
2.3.2几种遥感卫星简介
2.4数字图像的采样和量化
2.5数字图像的像素关系
2.5.1相邻像素
2.5.2邻接性、连通性、区域和边界
2.5.3距离度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图像增强
3.1概述
3.2图像的对比度处理
3.2.1图像灰度变换法
3.2.2直方图处理
3.3图像的平滑和锐化
3.3.1邻域平均法
3.3.2中值滤波器
3.3.3低通滤波
3.3.4微分法
3.3.5反锐化掩模与高提升滤波
3.3.6高通滤波
3.4图像的代数运算
3.5图像的同态滤波
习题
参考文献
目录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第4章图像恢复
4.1图像退化模型
4.1.1连续的图像退化模型
4.1.2离散的图像退化模型
4.2图像的去噪恢复
4.2.1均值滤波器
4.2.2顺序统计滤波器
4.2.3带阻滤波器
4.2.4带通滤波器
4.3点扩展函数的估计
4.3.1运用先验知识的方法
4.3.2运用后验判断的方法
4.3.3误差参数曲线分析法
4.4图像恢复的滤波方法
4.4.1逆滤波
4.4.2等功率谱滤波
4.4.3维纳滤波
4.4.4约束最小平方滤波
4.4.5几何均值滤波
4.5图像恢复的非线性方法
4.5.1最大后验法
4.5.2最大熵法
4.5.3凸集投影法
4.6超分辨率恢复
4.6.1反向投影迭代(IBP)
4.6.2统计理论的超分辨率恢复方法
4.6.3集合论方法
4.7几何畸变校正
4.7.1坐标的几何校正——多项式扭曲
4.7.2像素灰度级的估算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图像压缩
5.1概述
5.2基本概念和理论
5.2.1数据冗余
5.2.2图像保真度
5.2.3图像压缩系统模型
5.2.4信息论简介
5.2.5基本编码定理
5.3无损压缩
5.3.1变长编码
5.3.2LZW编码
5.3.3位平面编码
5.3.4无损预测编码
5.4有损编码
5.4.1有损预测编码
5.4.2变换编码
5.5国际标准简介
5.5.1二值图像压缩标准
5.5.2静止图像压缩标准
5.5.3序列图像压缩标准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图像分割
6.1概述
6.2边缘检测
6.2.1差分算子
6.2.2模板匹配
6.2.3最佳曲面拟合
6.3边缘连接
6.3.1局部处理
6.3.2霍夫变换
6.3.3基于图论的边缘连接方法
6.4门限化处理
6.4.1基本原理
6.4.2基本全局门限
6.4.3最优全局门限
6.4.4p参数法
6.4.5最大类间方差
6.5区域性检测
6.5.1区域生长法
6.5.2区域的分裂与合并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图像的描述
7.1概述
7.2边缘描述
7.2.1一些简单的描绘子
7.2.2形状数
7.2.3傅里叶描绘子
7.2.4统计矩
7.3区域描绘子
7.3.1简单的描绘子
7.3.2拓扑描绘子
7.3.3纹理
7.3.4二维函数矩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图像融合
8.1概述
8.2像素级融合
8.2.1空间域图像融合
8.2.2变换域图像融合
8.2.3其他方法
8.2.4几种方法的比较
8.2.5图像配准
8.3特征级融合
8.4决策级融合
8.4.1模糊综合决策方法
8.4.2神经网络法
8.5图像融合的评价
8.5.1客观的评价方法
8.5.2融合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8.6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
8.7多光谱图像融合
8.7.1概述
8.7.2基于EMD分解的融合方法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小波变换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9.1概述
9.2矢量小波
9.2.1矢量小波的概念
9.2.2图像矢量小波压缩算法
9.3多进制小波
9.3.1多进制小波的概念
9.3.2多进制小波的应用
9.4曲面波
9.4.1曲面小波概念
9.4.2曲线的确定
9.5复小波
9.5.1基本原理
9.5.2算法构造流程
9.5.3复小波变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9.6多维小波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数学形态学及其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0.1概述
10.1.1基本集合定义
10.1.2二值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
10.2腐蚀和膨胀
10.2.1膨胀
10.2.2腐蚀
10.2.3膨胀、腐蚀的性质
10.3开运算和闭运算
10.3.1开运算
10.3.2闭合
10.3.3开启与闭合的对偶性
10.4击中和击不中变换
10.5数学形态学算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0.5.1边界提取
10.5.2区域填充
10.5.3连通分量的提取
10.5.4细化
10.5.5粗化
10.5.6抽取骨架
10.5.7裁剪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分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1.1概述
11.2分形基础介绍
11.2.1分形维数
11.2.2FBM模型
11.2.3基于分形的特征参数
11.3迭代函数系统
11.4分形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1.4.1图像分割
11.4.2图像压缩
11.4.3图像去噪
11.4.4遥感影像上云图的检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经验模式分解
12.1概述
12.2一维经验模式分解
12.3二维经验模式分解
12.3.1极值点的查找方法
12.3.2插值方法的选取
12.3.3端点效应和边界效应处理
12.3.4IMF筛选停止标准
12.3.5信号分解停止准则
12.4经验模式分解的图像应用示例
12.4.1基于EMD的图像插值
12.4.2基于EMD的图像融合
12.4.3EMD在图像编码压缩中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3章激光扫描数据处理
13.1激光测量特点
13.2国内外激光扫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激光扫描数据的处理过程
13.4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建筑物的提取
13.5一种基于多特征的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建筑物的提取
习题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
前言
图像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媒体。已有数据表明,人类感知的各种信息中大约四分之三来自于视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图像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管理和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已成为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图像处理是一门融数学、物理、生理学、心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与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形学相互融合,其研究进展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理论和技术密切相关。目前,图像处理已成为最具生命力的边缘学科之一。
本书在编排过程中,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较为全面地介绍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使用技术;其二,力求反映图像处理近20年来的最新进展。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仔细归纳了图像处理中的经典内容,同时又遴选了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因此,本书包括了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使读者能够掌握图像处理的概貌,同时又能把握图像处理的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于许多概念、原理和方法,书中都有具体的实例来阐释,期望给读者以直观明了的认识。
本书的许多内容除了源自于经典图像处理内容的归纳总结外,另外许多篇章引自国内外的期刊文献。前八章主要是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从第9章到第13章,其中许多内容都是国际上最近的研究成果,部分内容是作者从事相关研究成果的积累。第9章到第12章中的内容主要是最新的图像处理工具的介绍。最后一章是想突破二维图像的概念,拓展至高维,考虑到内容的驳杂,仅以激光雷达图像为例,介绍高维图像的应用、原理与方法,以期达到引导读者关注高维图像处理研究与应用的目的。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史文中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他为本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使得本书大为增色,同时也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柳健教授的关心和鼓励,他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资料。另外本书还采用了李涛博士、彭士纯博士以及张采芳、李勇江、黄应等研究生论文的若干实验结果,赵坤博士和郭海雷、谢成等同学为本书的编写搜集和整理了部分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2月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