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病理学基础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病理学基础
ISBN:978-7-5641-1698-9 条码:
作者: 孙景洲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大32开
定价: ¥34.00  折扣价:¥32.30
折扣:0.95 节省了1.7元
字数: 350千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数: 228页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各系统常见疾病,传染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内容。书后附有实习指导和彩图。本书文字简练、形式新颖,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为了帮助学生能顺利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书后还附有两套模拟试卷。
本书可供中专、中职护理专业及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使用。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第一章绪论和疾病概论第一节绪论1
一、 病理学的概念及其任务1
二、 病理学的内容 1
三、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
四、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
五、 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4
第二节疾病概论5
一、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5
二、 疾病发生的原因5
三、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7
四、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7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0
一、 萎缩10
二、 肥大12
三、 增生12
四、 化生12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4
一、 变性14
二、 细胞死亡16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20
一、 再生20
二、 肉芽组织22
三、 创伤愈合23
四、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26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28
一、 充血28
二、 淤血 29
第二节出血31
一、 出血的类型31
二、 出血的原因32
三、 出血的病理变化32
四、 出血的后果与结局33
第三节血栓形成33
一、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33
二、 血栓的类型及形成过程35
三、 血栓的结局37
四、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8
第四节栓塞38
一、 栓子运行途径38
二、 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39
第五节梗死42
一、 梗死形成的原因42
二、 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43
三、 梗死的影响和结局44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原因46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7
一、 变质47
二、 渗出48
三、 增生52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53
一、 炎症的临床分类53
二、 炎症的病理分类53
第四节炎症的临床表现57
一、 局部表现57
二、 全身反应57
第五节炎症的结局58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59
第二节肿瘤的特征60一、 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60
二、 肿瘤的异型性61
三、 肿瘤的生长63
四、 肿瘤的扩散64
五、 肿瘤的复发65
六、 肿瘤的代谢特点66
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67
一、 良性肿瘤67
二、 恶性肿瘤67
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68
第五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68
一、 肿瘤的命名原则68
二、 肿瘤的分类70
三、 常见肿瘤及其病变特点71
第六节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73
一、 癌前病变73
二、 不典型增生73
三、 原位癌73
四、 早期浸润癌73
第七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74
一、 肿瘤的病因74
二、 肿瘤的发病机制76
第六章各系统常见疾病第一节风湿病78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78
二、 基本病理变化79
三、 心脏的病理变化80
第二节动脉粥样硬化81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81
二、 基本病理变化82
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4
第三节高血压病86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87
二、 类型和病理变化87
第四节肺炎90
一、 大叶性肺炎90
二、 小叶性肺炎92
三、 间质性肺炎 93第五节慢性胃炎95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95
二、 类型和病理变化95
第六节溃疡病96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96
二、 病理变化97
三、 病理临床联系98
四、 结局与并发症98
第七节肝硬化98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99
二、 病理变化99
三、 病理临床联系100
四、 结局101
第八节肾小球肾炎101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102
二、 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102
第九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105
一、 慢性子宫颈炎105
二、 子宫颈癌107
三、 滋养层细胞肿瘤108
四、 乳腺癌110
第十节糖尿病112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112
二、 病理变化112
第十一节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113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113
二、 病理变化113
第七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15
一、 概述115
二、 肺结核病117
三、 肺外器官结核病121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121
一、 病因及传播途径122
二、 基本病理变化122
三、 类型、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24
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26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126
二、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27三、 并发症128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128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128
二、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29
三、 并发症130
第五节伤寒131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131
二、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31
三、 并发症133
第六节细菌性痢疾133
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133
二、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133
第八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135
一、 脱水135
二、 水中毒138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139
一、 低钾血症139
二、 高钾血症140
第九章水肿第一节水肿的发生机制142
一、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142
二、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143
第二节常见水肿举例144
第十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平衡146
一、 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146
二、 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147
第二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148
一、 代谢性酸中毒148
二、 呼吸性酸中毒149
三、 代谢性碱中毒150
四、 呼吸性碱中毒152
第十一章发热第一节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154
一、 发热的原因154二、 发热的发生机制155
第二节发热的分期与分类155
一、 发热的分期155
二、 发热的分类156
第三节发热时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157
一、 物质代谢的变化157
二、 机体功能的变化157
第十二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159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160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161
第十三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163
一、 DIC的原因163
二、 DIC的诱因164
三、 DIC的发生机制164
第二节DIC的分期及分型165
一、 DIC分期165
二、 DIC分型165
第三节DIC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的变化166
一、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166
二、 微血栓形成——缺血性器官功能障碍166
三、 循环功能障碍——休克166
四、 红细胞损伤——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66
第四节DIC的防治原则167
第十四章休克第一节休克的分类168
一、 按休克的原因分类168
二、 按休克始动环节分类169
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169
一、 休克的发展过程169
二、 休克的发生机制170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171
一、 休克时细胞的变化171
二、 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变化及发生机制172
第十五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第一节心力衰竭173
一、 心力衰竭的概念173
二、 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173
三、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174
四、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174
五、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175
第二节呼吸衰竭177
一、 呼吸衰竭的概念177
二、 呼吸衰竭的原因177
三、 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177
四、 呼吸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179
第三节肝性脑病180
一、 肝性脑病的概念180
二、 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180
三、 肝性脑病的诱因182
第四节肾衰竭183
一、 肾衰竭的概念183
二、 急性肾衰竭183
三、 慢性肾衰竭184
四、 尿毒症186
实验绪论188
一、 实验课的目的188
二、 实验课的内容和方法188
三、 实验报告190
实验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90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0
二、 实验内容190
三、 病例讨论191
四、 实验作业191
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92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2
二、 实验内容192
三、 病例讨论193
四、 实验作业193
实验三炎症193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3二、 实验内容194
三、 病例讨论194
四、 实验作业195
实验四肿瘤195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5
二、 实验内容195
三、 病例讨论196
四、 实验作业196
实验五常见疾病196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6
二、 实验内容196
三、 病例讨论198
四、 实验作业198
实验六传染病199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199
二、 实验内容199
三、 病例讨论199
四、 实验作业200
实验七缺氧200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200
二、 实验动物与器材200
三、 实验步骤200
四、 注意事项201
五、 实验结果与讨论202
实验八休克202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202
二、 实验药品与器材202
三、 实验步骤202
四、 实验结果与讨论203
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病理学模拟试题试卷一204
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病理学模拟试题试卷二207
主要参考文献210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