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图书查询索引 版别索引 分类索引 中图法分类 专业分类 用途分类 制品类型 读者对象 自分类 最新 畅销 推荐 特价 教材征订
综合查询
中国佛学之精神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书名: 中国佛学之精神
ISBN:978-7-309-06767-5/B.324 条码:
作者: 洪修平 陈红兵 著  相关图书 装订:平装
印次:1-1 开本:16开
定价: ¥35.00  折扣价:¥33.25
折扣:0.95 节省了1.75元
字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数:
发行编号: 每包册数:
出版日期: 2009-08-01
小团购 订购 咨询 推荐 打印 放入存书架

内容简介: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本书追溯了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中土文化之根,并对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发展、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主要理论学说、中国佛学精神在不同理论学说中的体现,以及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分析,是研究中国佛学形成发展历程、中国佛学基本理论学说、中国佛学精神特质的力作。
本书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读者对象为大专或本科生,系高职高专以上院校人文素质或通识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人士、干部与经理人才的讲座教材与读物。

作者简介:

洪修平,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在海内外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等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陈红兵,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与宗教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生态哲学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宗教学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武汉大学李达哲学奖、山东省社科优秀论文奖多项。主持有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传统生态观与范式转型”。

章节目录:
目录

第一讲 绪论: 中国佛学的特点与精神

第二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印度文化之源

第一节 印度文化精神
一、 印度文化精神形成的诸多因素
二、 印度文化精神的几个主要表现
三、 印度文化主题的几个重要观念

第二节 印度佛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 佛教的创立与原始佛学思想
二、 佛教的分化与佛学的发展

第三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中土文化之根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展开
一、 两汉时期
二、 三国两晋时期
三、 南北朝时期
四、 隋唐时期
五、 宋代以后

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的方式与途径
一、 佛教的方术灵神化
二、 佛教的儒学化
三、 佛教的老庄玄学化

第四讲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孕育
一、 汉代佛学的两大系统
二、 魏晋佛学与玄学
三、 南北朝佛教学派

第二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形成
一、 天台宗
二、 三论宗
三、 法相唯识宗
四、 华严宗
五、 禅宗
六、 净土宗

第三节 中国佛学精神的渗透
一、 入宋以后佛学的衰微与佛教的持续发展
二、 明清佛教的停滞与居士佛学的兴起
三、 近现代佛学的复兴与人间佛教的提出

第五讲 性具实相说

第一节 五时八教与止观并重

第二节 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

第三节 性具善恶与无情有性

第六讲 诸法性空论

第一节 六家七宗与僧肇佛学

第二节 破邪显正与真俗二谛

第三节 八不中道与二藏三法轮

第七讲 法相唯识学

第一节 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唯识转依说

第三节 五重唯识观与五种姓说

第四节 五位百法与因明学说

第八讲 法界缘起论

第一节 业感缘起到真如缘起

第二节 法界观门与无尽缘起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

第四节 五教十宗与禅教一致

第九讲 修心见性论

第一节 般若、佛性与东土五祖

第二节 神秀北宗与息妄修心

第三节 惠能南宗与顿悟心性

第十讲 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

第一节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的形成
一、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
二、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形成的现实需要
三、 中国佛学圆融精神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 三教融合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 三教融合思想的一般内涵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判教思想
一、 南北朝时期的判教思想
二、 隋唐时期的判教思想

第四节 中国佛教理论学说中体现的圆融精神
一、 在魏晋南北朝佛教理论中的体现
二、 在隋唐佛教宗派理论中的体现

小结

第十一讲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善恶观
一、 业报轮回与善恶报应
二、 性具善恶与十善业道
三、 劝世宝卷与功过格

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戒律观
一、 道宣戒律观
二、 天台戒律观
三、 禅宗无相戒与百丈清规

第三节 中国佛教的修行观
一、 从戒定慧到六度四摄
二、 无修之修与称名念佛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孝亲观
一、 魏晋南北朝佛教孝亲观
二、 唐宋佛教孝亲观
三、 宋元以降的佛教孝亲观

小结

第十二讲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人本意蕴
一、 从“诸法无我”到佛性如来藏
二、 从涅槃佛性到自心自性
三、 从见性成佛到发达人生

第三节 中国佛学人文精神的入世关怀
一、 “体用一如”: 入世关怀的理论依据
二、 “即世间求解脱”: 入世关怀之融入平常日用
三、 “救世救国”: 入世关怀之参与世间事业

小结

精彩片段:
 
书  评:
 
其  它: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