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成果与展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书名: |
21世纪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成果与展望
|
ISBN: | 978-7-5628-2570-8/O.207 |
条码: | |
作者: |
郑兰荪
相关图书
|
装订: | 平装 |
印次: | 1-1 |
开本: | 16开 |
定价: |
¥129.00
折扣价:¥116.10
折扣:0.90
节省了12.9元
|
字数: |
247千字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 |
|
发行编号: | |
每包册数: |
|
出版日期: |
2009-07-01 |
|
内容简介: |
随着精细化工本科专业由二十世纪末并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精细化工硕士点同时改为应用化学硕士点(精细化工方向),目前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招生。随着招生规模以及导师队伍的扩大,服务于国家大需求的科研方向的转变,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高质量、严要求的问题,为此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以及一些具体实践,供参考、交流。 一、 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问题 应用化学是现代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介于化学与化学工艺之间的一个工科专业,是培养理工结合型的“应用”化学的人才。其特点为理工结合、掌握现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培养的毕业生适合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化学相关的应用开发研究、生产技术管理、教学等工作,或进一步深造读博士研究生。与化学专业相比,要求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而且,从2009年教育部的招生情况看,扩招了很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强调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工程教育、技术应用,力争直接、尽快服务于社会。 我国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但发展较快,设立该专业的学校高达200多所。由于应用化学涵盖面较广,因此各个学校研究生的培养侧重点千差万别。但是高等院校应是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源头,研究生应是未来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应该是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方面。 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有坚韧的创新意志、有敏锐的创新观察、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有丰富的创新知识、有科学的创新实践。 目前有些研究生毕业后,知识结构和能力单一,不能满足建设事业及经济发展对多样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在大规模重点产业部门就业研究生比例偏少;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不能适应我国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济交往日益走向世界前沿的需要。其表现在参与国际交往和合作项目的研究生人数偏少上。研究生开展的研究低水平重复多,缺乏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够高。 问题的核心是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原有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以下缺陷。(1)培养目标模糊和培养模式单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老化。缺乏全面深入反映学科新进展的教学参考书,增大了研究生构建创新性知识结构的难度。(2)符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手段缺乏,国际交流少,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缺乏科研激情和灵感。(3)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思想境界和学术水平高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导师,难以引导研究生尽快走向创新之路。(4)科研条件水平不够高,可供研究生参与的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少。难以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性强的研究工作。(5)缺乏全面有效的监控和奖罚制度,难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影响研究生由课程学习至科学研究中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建树。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性的课程和教学参考书体系。建设新的教学载体,引入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扩大与深化围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导师群体,在创新研究项目中培育人才。建立能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高水平科研实践平台,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和奖罚制度。这种培养方式突破原有单一的学术型培养目标,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术型、应用型及学术应用复合型并存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突破原有的学科内部导师独立培养模式,建立“国际化”培养、校企联合培养、跨一级学科合作培养和导师团队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了研究生创新素质,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
作者简介: |
|
章节目录: |
|
精彩片段: |
1. 课程学习一些公共的基础课或学位课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授课,如英语、数学等。专业课程一律由本专业的教授来授课,如绿色化学工艺、高等精细有机合成、高等有机化学、新能源材料、量子化学等。教授讲课,一方面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日积月累,加强专业介绍,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对于《精细化工进展》课,除了教授的讲解外,还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聘请专家对某一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做专门介绍,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会使研究生了解科技的真实发展以及技术的真正需求。 2. 论文选题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均是其导师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有的是纵向基金,有的是与企业合作的课题,没有虚构的课题。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一方面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基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长远规划等,另一方面也使研究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经济效益、工程实践、技术如何为企业服务、校企的良好合作等。这对锻炼、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定位思想很重要。 3. 开题与学术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定题、查阅资料,在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每个研究生必须要公开做开题报告,评委为全系的硕导,评委要对所选课题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可行性、技术关键、研究进度安排、工作量大小进行质询,在得到大部分评委认可时方可开题。作为必修课的“学术报告”,要求研究生做4次学术报告,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做报告能力,也能考查学生的科研水平。 4. 日常管理研究生虽是学生的身份,但也要进行正常的人事管理,多给其一些人文关怀。化工学院安排每个年级配备一名专职指导员,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如课程学习、住宿、奖学金评定、就业指导、精神辅导等。对于个别稍重的精神、心理问题,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教育中心。在实验室阶段,每个实验室或课题组均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如新人加入要进行制度培训、物品存放制度(定置管理)、电脑的使用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工作时间及请假制度、卫生制度及值日安排、物品的领用、实验安全制度、保密制度、废旧试剂处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以及严格执行,既保证研究生的安全,又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不仅仅是要一份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良好的科研综合素质。 5. 学位论文答辩除了对论文进行严格审阅外,对答辩委员会也有要求:一般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5位专家组成。委员中硕士指导教师人数不得少于3人,且至少有2名教授,1名外单位专家。答辩主席一般由教授担任。学位申请者本人的指导教师、兼职教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秘书。 总之, 我校培养的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
书 评: |
|
其 它: |
|
|
|